小贩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央视追问背后真相

2024-03-04

近期,一则令人咋舌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小贩因卖出的芹菜含农残超标,竟然被罚款10万元。这看似普通的小生意为何引起如此高额罚款?央视深入追问,揭开了这起案件背后的真相。


1. 小贩14元获利引发10万元罚款

故事主人公是家住福建闽侯县的张某,一位平时在批发市场打工的普通市民。某日,他帮助邻居将剩余的芹菜卖到了市场,仅赚取了14元。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批芹菜被检测发现含有超标的农残,市场监管局因此对张某开出了5万元的罚单。

2. 原因何在?农残超标引起重罚

央视追问发现,张某并非有意销售农残超标的芹菜。事发当天,他路过邻居的菜地,看到新鲜的芹菜便顺手帮忙卖掉。在转手卖给批发商后,一家超市购进了其中一批芹菜。随后,市场监管局进行检测,发现其中的农残超标,触发了罚款程序。


3. 法律规定:过罚相当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于涉及农残超标等问题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有权进行罚款。然而,央视追问中揭示的问题是,罚款数额似乎过高。法院审查发现,张某获得的利润只有14元,而行政罚款却高达10万元,形成了明显的“过罚相当”的情况。

4. 央视追问:罚款是否合理?

为何罚款数额远远超过获利金额?央视追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张某表示,他并不知晓芹菜含有农残超标,且认为罚款数额过于严重。法院裁定也显示,市场监管局未能充分考虑违法程度、主观恶意等因素,违反了法律上“过罚相当”的原则。


5. 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市场监管局强制执行

最终,法院对市场监管局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进行了裁定,认为罚款数额过重,不予执行。这一裁定意味着张某无需支付10万元的罚款。然而,该裁定也引发了对“小过重罚”问题的深刻思考。


6. 专家观点:法律规范需要更精细

专家指出,类似案例的背后反映了执法机关对法律规范适用不全面的问题。在处理具体领域的执法时,不仅应考虑专门法规,还需综合考虑一般法和行政处罚法的原则性规定。法律规范需要更加精细,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引,避免“小过重罚”问题的出现。

7. 改革呼声:综合考虑当事人情节和行为

央视追问中,专家表示,行政处罚不仅应考虑具体违法领域的规范,还应结合行政处罚法的原则性规定。首次违法的情况下,应当注重教育和责令改正,而不是过于强调罚款数额。近期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免责清单,对于轻微违法情节的不予处罚,为合理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8. 对执法人员的期望:适用法律要有体系

在执法层面,专家呼吁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应有体系,不仅仅专注于具体领域的规范,还需考虑一般法和当事人可能享有的责任豁免情节。这样的体系化适用法律将有助于避免执法的僵化问题,更好地维护公正和合理。

9. 社会反思:法律目的是教育和责令改正

整个案件引起社会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思考行政处罚的真正目的。法律的初衷应是教育和责令改正,而非单纯罚款。只有让当事人信服,才能达到法律惩戒的目的,也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更多人遵纪守法。因此,在法律上应当注重“过罚相当”的原则,使法律的执行更符合社会公平公正的期望。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