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湖造湿地公园,景美了,为啥会被督察组通报?

2023-12-05

12月1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集中通报了5个典型案例。其中,河南省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生态修复之名违规挖湖造景被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公开通报。


案例通报后,有一些网民表示不解:之前那片地就是荒地,改造了建成一个公园景区,家门口变漂亮了,为什么不能建?


违规占用耕地,仅这一条就不行


督察组通报指出,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未办理规划许可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违规启动建设包含好阳河湿地公园的黄河一级支流生态修复项目。有关数据显示,工程实际违规占用耕地490.77亩,其中包括14.17亩永久基本农田。


改造成为湿地公园前,无论土地上有没有种上庄稼,其土地性质是耕地。违规占用耕地,这就值得说道了。


2020年9月与2022年4月好阳河湿地公园区域卫星影像对比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这也是为何中央“一号文件”始终都在强调粮食安全,将其视为“国之大者”。


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耕地有了保障,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


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多次强调严禁违规占用耕地。


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对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出部署。通知明确指出,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


2020年9月,国办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强调,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明确提出禁止以河流、湿地、湖泊治理为名,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


尽管如此,仍有地方违规占用耕地、另作他途,使得“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


自然资源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数量大幅减少趋势已持续30年,局部质量也在变差。2009年到2019年10年间,我国耕地净减少1.13亿亩,年均减少1130万亩。这样的数据触目心惊。长此以往,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守住?


国家如此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在没有任何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手续下占用耕地建设公园,说得过去吗?


影响行洪安全,这样的隐患不该有


为了打造湿地公园,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好阳河入黄河口处违规修筑土坝围堤,将原来连通的水系生生截断,阻碍了黄河干流与好阳河支流的正常连通。


2023年11月6日,督察组暗查发现,湿地公园项目违规修筑土坝围堤


根据《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好阳河湿地公园所在的入黄河口区域是黄河的河道管理范围,在黄河河道上开展的相关建设项目方案需报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然而,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此规定置若罔闻,自作主张截断了黄河的一条“血管”。


此举带来的隐患令人堪忧。


河道是宣泄洪水的通道,违法违规设置障碍,极容易抬高洪水位造成行洪不畅,进而增加河道堤防防洪压力,直接威胁河道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关规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在河道里修建公园、湿地、亲水平台等抬高河道原地面高程是妨碍河道行洪的突出类型。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河南省对于行洪安全问题十分重视。2022年1月,河南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楼阳生和省长、省总河长王凯签发了河南省第4号总河长令——《关于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的决定》,要求全省范围内重点排查整治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其中特别指出要排查整治包括修建公园、湿地、亲水平台等在内的抬高河道地面高程的活动场所。


河南省第4号总河长令


为什么省里如此强调行洪安全问题,到了基层就走样了?

近年来,北方地区出现多次暴雨洪涝灾害,事故教训深刻、代价惨痛。违反规定影响行洪安全造成危险隐患,实属不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湿地公园,首先就要尊重科学和自然,因地制宜、借势而为,而不是无中生有、硬干蛮干,更不能违反规定,触碰红线。


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形式主义问题已经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严肃查处、紧盯不放的重要问题。对于被督察到的地方,要切实发挥督察“后半篇文章”作用,真抓实改、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