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零添加”不一定更放心

2022-01-19

近些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添加剂是其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不少产品为了推销、促销等目的,针对这一点,推出了所谓的“零添加”“不添加”“纯天然”食品,这些食品不仅售价会更高,购买的人数也会更多,似乎“零添加”产品更安全、更有益健康、更加令人放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添加剂的种类有哪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才是食品添加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

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四类:为提升食品营养价值而添加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为便于食品加工而添加的稳定剂、乳化剂、消泡剂、增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而添加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添加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零添加食品添加剂”几乎不可能实现

食品添加剂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酱油含有焦糖色、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洒在菜品中的食盐含有防止潮湿环境下结块的抗结剂,食用油中则有加入的抗氧化剂,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

一些纯手工制作的“天然”食品可能会不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但也因此很容易发生腐败变质。譬如有关机构曾检测某地一家榨油坊出产的花生油,其中含有的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过国标13倍,而这种物质是诱发肝癌的元凶。

另一方面,“不添加防腐剂”是可能存在的,但“零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原材料中就包含食品添加剂,如上文提到的食盐中的抗结剂。

“零添加”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食品宣称“零添加”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表明没有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物质等;二是对于国家标准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者选择不添加。但这些标注“不添加”的食品往往会通过添加大量的盐和糖来实现保存。盐和糖可以抑制细菌,达到防腐的效果,是天然的防腐剂。但摄入过量的盐会增加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摄入过量的添加糖则会增加患龋齿、超重肥胖等的风险。

市场监管总局曾于2020年7月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三十二条指出,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下列内容,包括“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人们需要区分的是,“零添加”未必“不含”。“不含”指的是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而且其使用的生产原料也没有添加剂;“不添加”仅表明了厂家在生产加工产品过程中不添加,但不排除生产原料中含有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的贮藏期,保证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品,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物质,真正的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的添加标准,新闻中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是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并不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规定添加量来添加食品添加剂可以减少或消除食品制作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合理、科学添加其实才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