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遵化盗采乱象:既要追根问责,更需筑牢长效防线

2025-09-17

近日,人民日报曝光的河北遵化堡子店镇盗采盗挖砂石、堆埋矿渣垃圾问题,不仅撕开了局部地区生态保护与资源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亟待补齐的短板,引发公众对“监管失效”与“生态修复”的双重关切。
从曝光细节看,当地盗采行为并非短期个案:河道采砂侵蚀河堤、破坏水生环境,耕地挖砂导致良田沦为坑洼地块,而用矿渣、垃圾回填盗坑的操作,更让土壤与水源面临潜在污染风险。这些行为既违背耕地保护红线,也与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直接相悖。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提及的无人机监测、摄像头监管等措施,与村民“多次举报无果”的反馈形成明显反差。这种“监管措施存在却未起效”的矛盾,暴露出基层监管可能存在的“上热下冷”问题——要么是日常巡查流于形式、举报响应机制不畅,要么是责任划分模糊、考核监督缺位,导致监管沦为“稻草人”。
即便当地现已启动清理整治,生态修复的难度与遗留风险仍不容忽视。矿渣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是否已渗入土壤深层?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否遭受不可逆损伤?这些问题绝非短期清理就能彻底解决,需长期的科学监测与系统性修复方案支撑。
整治盗采乱象,不能止于“曝光后整改”,更要向“根源性治理”发力。一方面,需深挖监管失职背后的责任链条,对不作为、慢作为的相关主体严肃问责,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必须构建“巡查-举报-处置-反馈-回头看”的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借助科技手段强化动态监测,同时畅通民众监督渠道,让监管真正“长牙带电”。

生态修复非一日之功,监管长效更需久久为功。唯有既拿出“当下改”的务实举措,又夯实“长久立”的制度根基,才能真正遏制盗采乱象,修复受损生态,守住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底线。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