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又一场雷霆行动,席卷教育系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再次发力,把那些久藏在校园里的“潜规则”和“黑幕”一网打尽。这次的整治重点,锁定了五大腐败“痛点”——每一个都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家长的心头肉,也事关教育的公平与纯洁。
这不是简单的清查,而是真正的刮骨疗毒,是一次系统性、深层次的“整风运动”。
01、学生生活背后的“权力寻租”:“黑色产业”
原本为孩子们提供“吃穿住行”保障的校园后勤,竟变成了个别贪腐分子的“钱袋子”!
食堂外包、校服采购、宿舍管理,本应阳光透明,但实际操作中频出暗箱交易、回扣分成、虚报采购人数……
一些不法商人和管理者将公共资金变成了私人口袋。学生的钱打了水漂,家长们愈发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园里吃得是不是安全、穿得是不是合格。
更严重的是,部分后勤人员为了个人“差事”,忽视安全隐患,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屡禁不止。
中央纪委此次明确要求,必须彻查后勤腐败链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用铁的纪律保障学生的衣食住行安全底线。
02、教辅乱象:教材变“生意场”,课堂变“销售场”
一边是应有的教学资料,另一边却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
一些学校、教师借提升教学水平为幌子,强制学生购买指定教辅用品。背后隐藏的,是书商与校方的“暗中勾结”。
资料层层加价,价格虚高,家长不得不为孩子购书“烧高香”;书包沉甸甸,学习的本质被“转卖”牺牲了。
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老师为了“业绩”,推销教辅资料,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
这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操守,破坏了教育的纯洁性。
纪检监察部门已表态:将联合教育部门对教辅采购背后隐藏的“利益链”进行排查,严肃追责那些利用职务之便牟利的人。
03、招生与科研“关系场”:不公与虚伪的双重失守
招生环节本应是公开公正的,科研经费应是用在刀刃上的,但在某些地方,却变成了“拼关系”的角斗场。
自主招生、特长生录取、本科转专业,原本是为了公平选择人才的良心制度,却频频被利益操控。
“走后门”、“拼关系”已成潜规则,真正的优秀其实被埋没;科研经费更是“内外勾结”,虚报、套取、挪用令人咋舌,许多本应沉浸在科研的学者只能“望天兴叹”。
中央纪委已将此类“假公正、真交易”的行为列为重点清查对象。对招生腐败和科研经费乱象,将一查到底,不手软追责,保证教育的“阳光”不再黯淡。
04、校园基建暗藏猫腻:教改工程变“利益工程”
校园基础建设本应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校实力,但实际上,却成为了贪腐分子“捞钱”的大好机会。
项目立项不透明、招标“走过场”、设备采购“以次充好”——最终留下的,是劣质工程、天价设备,以及账目混乱、非法卷款的“黑洞”。
这不仅威胁到学校的教学安全,也埋下了天大的隐患。
纪检部门将对校园基建展开专项检查,坚决打击暗箱操作、假标、低质工程,用铁的手腕守住“钱流”背后隐藏的安全底线。
05、培训和考证中的“灰色地带”
除了学科教学的腐败,“认证”“考证”的领域也滋生了不少猫腻。校内外培训、职业资格考试、各类证书发放,成为了腐败的又一授粉基地。
一些管理人员借培训、考证之名敛财,甚至“搭售”培训班与考证机构,赚取“差价”。
有人在学生实习、职业认定上暗箱操作,为特定对象“开绿灯”——这一切,严重侵蚀了公平和公正的底线。
中央纪委强调,要深度排查学校与第三方培训、考证机构的合作,打击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把这一块堵了个洞。
写在最后:
这5大问题,个个直击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个个关系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此番中央纪委的“出手”,绝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要从制度根源上整治教育领域潜藏的系统性“毒瘤”。
END
部分参考图片来源自网络,未查明出处,
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