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负责人、主管部门,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这句话出现在教育部发布的通知里。
建议改进升级为直接处分,10条禁令,条条有靶心,步步有追责,剑指多年来顽固不化的教育乱象:食堂外包,饭菜冷又贵、
作业打卡,家长比孩子还忙、“减负”口号喊了10年,培训班却越办越隐蔽。
教育系统清洗,写进制度,落到执行,清到问责。
问题一:学校减负是假,加压是真
减负为何越减越重?问题出在考,而不是学。多个地区小学甚至一二年级都出现隐形考试、补课入系统的现象。
禁止纸笔测试,就用听写测验代替。不能开设晚自习,就要求学生家长拍作业视频打卡。唯升学率、唯考试成绩的管理逻辑,已经与育人初衷背道而驰。
政策禁令列出:
严禁频繁考试、重复训练
严禁课后服务强制参加,或与成绩挂钩
严禁搞变相升学班、圈养式重点班
这三条禁令首次将责任主体,明确到校方与校长,并强化了查处、问责、追责的执行机制。教育部门不再容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式的规避行为。
通知原文/出处 可查看上图
独家解读:猫九先生
问题二:穿得贵,吃得差,钱都进了谁的腰包?
你家孩子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境:
校服只能指定购买,价格虚高。学校食堂伙食差,层层外包牟利。一些教辅材料换汤不换药,却每年必须购买。
此类灰色地带,在全国范围内,构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寻租生态:项目层层转包、回扣暗中流转,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权益与家长的信任。
要把办学变回育人,就必须先斩断利益输送的链条。整治行动的几项红线中,针对“学校经费使用、物资采购、服务外包”的条款尤其引人关注:
严禁强制购买指定校服或教辅材料,严禁利用校内资源从事商业经营,严禁未经公开招标,私自承包食堂或课后服务。
问题三:学校是为谁服务?校长该对谁负责?
很多舆论在看到“问责校长”后,迅速形成情绪共振,仿佛校长成了万恶之源。其实很多校长,真没做错什么。
他们之所以背上责任,是因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压。他们的“错”,可能只是被困在以下这些现实中:
升学率几乎压成了唯一指标
家长层出不穷的“望子成龙”情绪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所以政策在要求校长担责的同时,也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要给他们撑腰。
教育部在文件中提出:要加强法治教育,让校长和老师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敢于做。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打造责任共担的教育共同体。
这10条禁令,试图拨开教育的雾,正面回答几个根本问题:教育究竟该教什么?学校到底该为谁服务?校长是不是只听命上级,不必对学生负责?
只有这些问题被认真对待,改革才可能真正落地。否则,再多的红头文件,也只是纸上谈兵,风一吹就散了。
孩子们,值得一个更清澈、更公平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