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制内,很多人都信一条行规。
“领导的事,执行就好,出了问题自然有领导兜底。”
一起判例,狠狠地扇了这个潜规则一耳光。河南永城,两名公务员,因为执行领导口头指令,明知违法依然照办,
被法院判定滥用职权罪,丢了铁饭碗,毁了自己清白的档案。
这起案件,堪称体制内背锅文化的警醒教材。
图为案件裁定
原创/许二野:身在局中,眼里有风
河南永城的判例,把这道模糊的界限划清了。
案件过程回顾:为了平息群众信访、挽回开发商损失,当地一名政法委书记安排市领导开会,出了个会议纪要,决定让开发商多加几层楼作为补偿。
这份会议纪要,后来变成开发商“加盖”的尚方宝剑。
城乡规划服务中心的两名干部,尽管明知这份纪要不符合程序、不合规划,但还是按要求办了证,发了批文,让原本违法的近8000平米建筑合法化。
几年后,起诉书落地,两人一夜之间从公务员变成被告人。虽然法院最终免于刑罚,但滥用职权罪的定性,导致他们彻底告别了体制生涯。
不要再信“上面负责、下面免责”的行规了。不少体制内干部都有这样的心理:
领导敢签,我就敢办。命令来了,不执行是违纪,执行了总归安全。哪怕觉得不合理,执行完也能写个情况说明自保。
公务员法第60条已写明:“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你不是执行机器,你是负责任的国家公职人员。
“如果不能盲从命令,那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我们长期被教导服从命令听指挥,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当命令违法,听从也是违法。
这类事件,很少发生在高层,他们懂避险,发命令不留痕、不签字,靠会议纪要、内部口头操作,既能推动,又能脱责。
最容易出事的,是知道事情不对,却又不能不执行的中层。他们是命令的接受者,也是具体操作的人。
一边担着工作的KPI,一边又无法判断执行的边界,到头来,既背了领导的任务,又扛了制度的责任。
在结果导向压力下,他们是最容易被当成挡枪工具的那一群人。
法律已立红线:不写、不签、不干。
这起案件之后,信号已经非常清晰:无论是谁的指令,只要明显违法,公务员必须拒绝执行,否则将被依法追责。
具体到日常工作中,要牢记三件事:
不接口头命令,要求形成文字、注明责任人。
不签自己不认同的材料,别为了流程顺利留下证据
不以惯例代替合法性,领导说惯了并不代表就能做
一旦发现会议纪要、电话通知、非正常流程的安排涉及风险,该请示的请示,该书面确认的必须书面留下痕迹。
该担责的,是下达违法命令的人,而不是忠实执行命令的公务员。
公务员的责任边界,必须重新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