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7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反腐战报:36名中管干部被查,立案行贿人员1.6万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42万人410。在医药、国企、能源等领域持续发力同时,三类岗位人员成为反腐新焦点。
中纪委明确2025年将深化重点领域系统整治,剑指权力集中岗位、基层关键岗位、领导干部亲属经商3类“岗位腐蚀风险点”,特别释放出紧盯三类关键岗位人员的强烈信号。反腐战场正从权力核心延伸到每个基层角落。
第一类:权力集中岗位——“油水多”的危险地带
中纪委公报明确提出,2025年要着重抓好金融、国企、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等领域的系统整治。这些领域有何共同点?
权力高度集中、资金资源密集、监管相对薄弱。金融领域的资金调度权、能源项目的审批权、医药设备的采购权、高校资源的分配权……每一项权力背后都可能暗藏寻租空间。
中纪委网站刊文直言:“金融、工程建设、干部人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仍是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区。违规插手招投标、明招暗定、围标串标等顽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类岗位人员今年将被 “特殊关照”,特别是掌握项目审批、资金拨付、资源分配等核心权力的关键人物。
第二类:基层岗位——“蝇贪蚁腐”的重灾区
在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基层干部优亲厚友、截留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2025年反腐的显著特征是向基层延伸,“持续发力惩治‘蝇贪蚁腐’,聚焦县以下这一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持续抓下去。”中纪委公报中的这句话,为2025年基层反腐定下基调。
今年将重点整治哪些群众身边的腐败?
基层执法权:城管、市监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收“好处费”放任违规;
农村集体资产:村干部私自出租土地、侵吞补偿款,村民敢怒不敢言;
民生资金:虚报冒领低保、医保,直接掏空老百姓的“救命钱”。
这些“微腐败”直接啃食老百姓的获得感。用专家的话说:“相比于‘远在天边’的‘老虎’,人民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这种不正之风感受更为真切、直接,对此非常痛恨。”
中纪委亮剑动作:
专项整治:全国开展“农村三资”“殡葬乱象”等专项治理,退钱、抓人、通报“三管齐下”;
群众举报通道:开通“扫码监督”平台,村民用手机就能查账、举报。
普通人避坑指南:
村里发补贴、分土地,务必盯着公示栏,有疑问就打电话举报;
遇到执法人员吃拿卡要,别忍气吞声,拍照录音留证据!
第三类:领导干部亲属——“靠山吃山”的隐蔽腐败
中纪委公报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情况的及时预警监督”。这释放了什么信号?“一家两制”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已成为打击重点!
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成为新型腐败的隐蔽通道。2025年反腐的一个突破点是实施 “穿透式监督”,揭开亲属代持、隐名投资等“隐身衣”。某些领导干部在前台当官,亲属在幕后经商,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族牟利,这种腐败模式将无处遁形。家庭防线成为反腐新阵地。
纪委新战法,将组合拳破解隐蔽腐败
1. 大数据预警:纪检监察机关将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情况进行自动比对、实时预警。
2. 风腐同查同治:既“由风查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不正之风,斩断由风及腐链条。
3. 行贿受贿一起查:2025年上半年已立案行贿人员1.6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990人。既要抓收钱的,也要查送钱的!
反腐无禁区,伸手必被捉
无论是身居要职的“关键少数”,还是群众身边的“小微权力”,或是躲在领导干部影子里的“亲属白手套”,只要触碰纪律红线,都难逃纪法严惩。2025年中纪委的这场硬仗,不仅是要打掉“大老虎”“小苍蝇”,更是要斩断权力寻租的“黑手”,让普通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如中纪委公报所强调的: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这场没有休止符的反腐斗争,正在重塑中国的政治生态,也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能做什么?
多看官方通报:关注中纪委网站、本地纪委监委公众号,及时了解案例;
拒绝“人情陷阱”:办事走正规流程,别信“找关系能搞定”;
勇敢举报:发现腐败线索,拨打12388或通过“随手拍”上传证据。
记住:腐败不会“自动消失”,但全民监督的力量,足以让每一双“脏手”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