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现在的监督系统越来越像高精度雷达,不光查显眼的违规吃喝、铺张浪费,也开始识别那些“不出声的破坏”。
你没留意的行为、觉得无伤大雅的小动作,也正好被纪委重点盯上。
一些事,看着没事,实则有事:这9种行为,别再做了!
① 下班聚会,不报备也有问题
同事小聚,不用公款、也没谈业务,表面看没啥事。但纪委要看的不是“吃了啥”,而是“谁组织的”“啥时间”“为啥聚”。
敏感节点、敏感人聚在一起,哪怕只是聊天,也可能被认定是小圈子、搞团伙。尤其那些固定几人、经常聚的饭局,风险不小。
② 搞副业,不能模糊身份边界
体制内不是不能副业,而是不能带着公权去搞钱。
有的挂家人名义开公司,有的利用直播、授课顺便“带出自己单位背景”,让人觉得你有门路。
只要“身份+收入”绑一起了,那就不再是副业,是“套现”。
③ 公车私用、费用报混
开自己车,加油却刷公务卡;家里聚会吃饭,发票报成“会议餐”;修车顺带把单位账一并冲了——这些都不稀奇。
以前没人查,不代表现在不会查。一个轮胎、一顿饭、几十块油费,纪委照样盯,原因很简单:你在用公家的资源满足私人的便利。
④ 收红包
节日收张卡、朋友发个电子红包、项目完成后送个购物券,有人觉得“不值钱、不显眼、挺正常”。
但纪委早就说过:只要和你的岗位有关、和权力相关,即使金额小,也属于“带信号的违纪”。
你收的,不是钱,是一种默许、一种人情交换。
⑤ 办公室私改布局
中午想休息,买张折叠床;嫌麻烦,办公室装个独卫……你也许觉得没啥,但单位不是家,你的“方便”可能是别人的“不公”。
基层尤其敏感,你多一块沙发,别人可能连办公桌都不够用。
这不只是装修问题,而是权力边界问题。
⑥ 出差“顺道旅游”
借党建之名、调研之名,绕路去个景区;开完会顺路转转,还用公务车……这种“私游公账”的行为,现在属于纪委的重点整治对象。
行程表、照片、住宿记录,一核对就穿帮。
花的是公款、玩的是纪律底线。
⑦ 报销一点“附加”项目,属于变相侵占
出差回来,顺带把家里小票也混进去;活动经费申请时,多报点材料费、打印费,甚至拿单位的钱垫自己孩子学杂费——有些人觉得单位账大,差点没关系。
可现在,这些“微腐败”行为已经被当成典型案件处理。单位不是慈善所,费用不能想报就报。
⑧ 让下属“代办私事”,也违规
让秘书帮自己孩子报名,或叫单位司机去接送家人、顺路送快递……这些事听起来人情味十足,实则把公职当成私人的生活助手。
这类“关系错位”的行为,纪委早已提醒:不分场合、不分上下,职权就变了味。
⑨ 日常发言带“暗示性”
群聊里随口一句“那事我知道点”,会议中说“咱们是不是可以灵活处理下”,有人当做熟人套近乎,但现在,这种语言模糊、含有暗示性的表述也被注意。
如果上下级之间频繁使用这类“有意无言”的话术,很容易被认定为潜在利益交易或规避监督。
这9种行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它们不一定涉及巨额资金,不一定构成严重违纪,但却最容易滋生风气问题。
你觉得“就一次没事”的行为,正是系统重点识别的区域。
这个时代,风气就是形象,边界就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