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拖、绕、扯、躲!这类“衙门作风”被纪检重点聚焦,半年查处4208起!

2025-08-05

我是肆人。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群众对一些基层机关的印象,至今仍未完全改观。办事大厅形同“冷宫”、政务服务像“踢皮球”,面对群众诉求不是接招而是卸责,“衙门作风”不仅拖慢了办事效率,更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群众工作中“冷硬横推、推诿扯皮”等作风问题4208起。整治“庸懒散躲推”的风气,正成为纪检监察系统的重要发力点。


01“推、拖、绕、扯、躲”:五种变形,顽疾未除

这类衙门作风的表征,可归结为五个字:“推、拖、绕、扯、躲”。“推”,责任一来就往外推。前台说“后面审批”,窗口说“找上级批”,部门说“非我职责”,群众来回奔波,问题始终没人接。

“拖”,久拖不决成“家常便饭”。一些干部面对群众合理诉求,明知可办却以材料不全、程序繁琐为由拖延应对,拖字当头、慢作为。“绕”,本可以正面解决,却总是在绕着走,避实就虚。对待热点问题回避模糊,对待难点问题绕道而行,以冷处理代替真解决。“扯”,政策理解不清,就“扯皮”搪塞;制度有空子,就互相推诿。表面合规,实则拖延办事效率,最终把矛盾转嫁给群众。“躲”,更是彻底的“消极避责”。一遇难题就“避雷区”,一见风头就“藏起来”,不接事、不担事、不惹事,把不出问题当作“无过”。这种机关病,根子在思想,表象在作风,危害在信任流失、效率低下、政务失能。
02纪法并举,查处一批、警示一片

面对“推拖绕”的作风痼疾,纪检机关正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制度层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要视情节给予相应纪律处分,严重者可撤销党内职务。执行层面,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发力。多地推动政务窗口问题登记、公示反馈、责任倒查;通过明察暗访、交叉检查、跟踪督办等方式,深挖作风积弊。今年上半年,全国因作风不实被处理的党员干部超过5000人,其中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者超3200人。

03根源在于权力观扭曲,服务意识滑坡

衙门作风”的成因,既是制度之失,也是观念之偏。一方面,部分干部将权力视为特权,漠视群众诉求,仍抱持“我是领导你是办事人”的傲慢心态,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敬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人浮于事,干部配备与任务匹配失衡,导致“无事可干”成为作风懈怠的推手;而领导带头不足、榜样缺位,也让下属缺乏积极向上的导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评价机制的偏差。重审批轻服务、重痕迹轻实效,让部分人只对上负责、不向群众负责,形成了“干事挨批、不干无事”的逆向激励。说到底,这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德问题,是对“人民至上”宗旨的背离。

作风不是细节问题,是执政根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作风不是枝节问题,而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在今天的政务环境下,那些“低垂的果子”早已采摘殆尽,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越是艰难处、关键点,越需要党员干部以担当之勇、服务之诚冲锋在前,而不是一味避责退让。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不是“太平官”,岗位不是避风港。纪检监察机关持续释放信号:凡敢“推拖绕”,必被“点名道姓”;凡搞“扯躲怠”,定会严肃处理。唯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才能根治“衙门病”,让群众在每一次办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效率和温度。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