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他们都以为自己“很干净”。
就是这样的人,在2025年的通报里,被一条条写了进去。
腐败开始变形,金钱交易变成权力置换、资源互投、流程倾斜、关系交换……
信息化系统对行为链、利益链、社交链三层交互轨迹建模,精准标记非显性利益回流路径。
你参与了路径,回避了痕迹,这便是最危险的腐败方式。
上图为有关要闻
原创/许二野:身在局中,眼里有风
什么是“非典型腐败”?为什么更难查?相较于传统贪腐,非典型腐败更隐蔽、更灵活、更具迷惑性:
不送钱,买你家人的字画
不请吃饭,赞助你学术会议
不给好处,帮你打赏直播间
它们不靠收,靠设计。它们不碰红线,却死踩灰区。从资金流查起的方式,已经不适应“非典型腐败”的特征。
纪委通报表示:“腐败行为出现非货币化、非接触化、非显性化特征,穿透审查机制必须启动。”
现在的查法是:行为穿透、情境复核、系统模型对照,从你所有行为中,找出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干完之后谁得了好处。比如:
你收过顾问费,就会被系统交叉比对,你在审批事项中的角色是否相关。
你主持过会议,在同一时间被某企业资助赴外地培训,会成为行为穿透节点。
你未参与吃请,可系统发现你家属账号,收到直播打赏,同样会被标记异常。
虽然没留下痕迹,但你是那个让利益方向变了的人。
数据交叉成图,你就会出现在重点画像人群的名单里,列入实时监测、动态预警。
我归纳出10种非典型腐败高频行为,可进一步分为三大类,不妨自查。
第一类:绕流程、不签字,但精准影响
你不签字,却安排谁来主持会议。你不担责,却给下属点拨哪个方案更合适。你自己不出面,但安排熟人作为桥梁人选。
这种做法被称为:非权力行为中的实质操盘,系统会通过关键人指向分析、流程前置行为节点,来锁定幕后操作者。
第二类:合法外壳下的“倾斜式配置”
很多操作,程序上合法,形式上规范,比如:
招投标流程清晰、资料齐全
借调调动手续齐备、人事审批完备
培训评审评分有打分、有系统记录
问题在于:你设定的评审权重,恰好对你熟人有利。你挑选的专家组,恰好和某公司熟识。
你组织的培训团体,最后都成为某单位的晋升班底。
你过度参与、不该你定的流程都由你推动,那些合法的程序,也可能成为腐败的隐形外衣。
02
你做了什么,你影响了谁
03
有利益、有关联、有受益人
10种“非典型”腐败方式 (作图/许二野)
第三类:“没有关系”的关系圈
有人很谨慎,从未签字、从未直接安排,从不接受直接好处。可他孩子总能进好单位,妻子总被企业聘为外部顾问,亲戚开的公司总能中标。
组织已将这类操作,归为家庭型结构回报模式。系统通过财产变动、社交关联、单位信息流动,判断你有没有构建一个关系对价闭环。
你自己不贪,但你周围都贪得井井有条,那你也不清白。制度会落后一时,不会落后一世。
穿透机制之下,腐败行为将不分形式、全部归档。你不能再把规避规则当本事,不能再把打擦边球当安全区。
10种方式,包装得再巧,背后也是利益。
把人送进通报、推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