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严查机关事业单位,这8类人将被辞退,铁饭碗性质变了

2025-07-31

近年来,一场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的全面整治运动,正在逐步逼近,从“吃空饷”、“超编”到“考核不合格”、“缺勤”等问题接连曝光,让曾经的铁饭碗逐渐变得脆弱。

这场变革,已然拉开帷幕,未来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是“永不变”。

01、从“金饭碗”到“淘汰局”

很多人都知道,机关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之所以令人羡慕,是因为它的稳定、福利好、晋升快。然而,近年来,这一“金字招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清理超编、虚聘、空挂吃饷者,为何?原因无他:财政压力巨大、用人管理混乱、效率偏低、管理不善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据数据显示,像沈阳这样,事业编制去年压缩了近3成,许多地方纷纷启动大规模裁员或者转岗。

这不仅是“减负”那么简单,更是体系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只要坐着不动就会有工资”的时代正在结束。


02、这8类人最可能被辞退

那么,这场变革具体涉及哪些人?又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整理出“8类可能被清退”的人员,看看你是否中招。

1. 长期缺勤、占编不履职人员

只要连续缺勤20个工作日,或者全年累计缺勤超过40天,单位就有权解除合同。

那些擅自离岗、请假不归、长时间不工作、甚至“药到病除”式的旷工,最终都难逃被辞退的命运。

一些员工把假期当成“宽松空间”,却忽略了单位的底线和规矩。事业单位强调“工作为重”,长时间缺勤只会让员工“凉凉”。

. 考核评价不达标者

考核成绩不合格,而且拒绝岗位调整,或连续两个考核周期都不达标的人员,都会面临“被清退”。

单位会提前30天书面通知,考虑到岗位责任和绩效表现,将不达标者“逐出”队伍。考核机制作为“岗岗有指标、绩绩有排名”的重要手段,正逐步发挥硬核作用。

3. “空挂吃饷”人员

这类人可以说是“伪装者”。指那些请假未注销、辞职免职但仍在单位挂名领工资的人。

例如,退休人员的家属继续领取退休金,或者在岗位调动后未完成薪资转移手续仍“假装在岗位”领取工资。

4. 公共服务岗位的临时用工

江西、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已明确规定:公共服务窗口的临时工必须全部清退。

临时用工更多是应应急、过渡性质,一旦项目结束或临聘期满,必须“拜拜”。大批临时用工被淘汰,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的重要措施。

5. 超标准配置的临时人员

一些单位为了应付繁忙,临时用工数量远超规范上限。比如:超出正式编制的15%以上,或者聘用人数超过一定比例,都必须限期清退。

今后,临时工不得“滥用”来填补长期用人缺口,“满编不招、超编即止”将成为新规。

6. 项目结束后“过渡”用工

合作项目结束、临聘人员用完即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特别是正式员工归岗后,临时工必须立即退出。这是一种“边界清晰”的管理机制,避免“临时性”岗位变成“永久性”岗位,造成用人浪费。

7. 违规高风险人员

近期发现的情况包括利用职务便利进行营利、兼职赚取不正当收入、在工作时间从事无关活动。这样的行为一旦查实,将受到严厉处罚。

以“违规兼职”为例,一旦触碰红线,轻则警告,重则辞退,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8. 重大违法违纪者

《事业单位员工处分条例》明确54种行为会被开除,包括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发表损害国家形象言论、参与违法娱乐活动等。

更可怕的是,被开除后,退休待遇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基础养老金会降低20%。这些“玷污”职场荣誉的行为,绝不会轻易被原谅。


03、变革的背后:几大“残酷现实”

这场清退行动,不是无缘无故,也不是凭空想象。它的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①财政压力:不堪重负

随着经济发展放缓,地方财政出现“入不敷出”的困境——人头税、编制成本、工资发放压力骤增。这次“大裁员”,其实也是“减负”的必要手段。

比如,沈阳去年事业编制压缩了28.7%,这是在“刀刃向内”的深度调整。

②低效能管理:成本巨大

“编内闲散、编外忙碌”的怪象屡见不鲜。某市教育系统里的临时工,工资虽比正式工低,但工作量却不逊色,甚至更大。

这种“不匹配”、不合理的管理架构,让机关事业单位的效率大打折扣。

③管理混乱:无序之源

人员来源渠道杂、招聘体系不规范、岗位设置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人浮于事”、岗位空缺或人员冗余。一些部门临时用工数目超标,却缺乏有效监管。

这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还极大影响了机关运行的科学性。

写在最后:

从“铁饭碗”到“不留情面”的清理,体现的是国家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公务人员的责任担当。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这个时代不会再有“永不退场”的保障。

在这场“体制内大洗牌”中,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在变革中稳稳站住脚。新时代的门已经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