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2025年,责任穿透时代来了。
处分从人找问题,变成系统找人。一次懈怠、一次迟报、一次隐瞒,都可能在毫无察觉时,被精准锁定。
你有没有被记录、有没有留下痕迹,由系统判断。28类非正常状态,哪怕没被通报,也已经记入了系统。
可回溯、可穿透、可定责。
上图为审查情况
原创/许二野:身在局中,眼里有风
解释一下什么是“实名制处分”。
传统上,对干部通报时,会隐去具体姓名、用“某某”代指,原因是保护单位声誉、保留组织处理空间。现如今制度透明度提高,
群众对通报不痛不痒的质疑增加,实名通报逐渐成为趋势。多个省份的通报中,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量实名、具体职务、违规细节的组合型通报格式。
处分,是一段长期效应。
纪检系统对每一份处分决定,都附有行为背景、岗位信息、参与人员、流程时间轴、处理依据等完整数据。归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构成个人行为档案。
这类数据不只在内部共享,也可能在后续的晋升评估、岗位调动、组织选人等关键环节,被反复查阅引用,甚至影响终身。
处分,只是开始。
依据纪委系统内部的做法,实名制处分已进入三段式运行机制:
第一步:处分决定归档实名制。由纪检办案系统与干部监督系统双向挂接,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记。
第二步:数据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对已处分人员进行动态行为跟踪,出现再违纪倾向,将重点监控。
第三步:纳入组织识别体系。处分信息在选拔任用环节有迹可循,尤其是未上报但已建档的行为。
哪些“非正常状态”会被记录?据我整理,有28类表现被列为追责要素。归纳下来,大致可以分成5类。
情绪脱岗类
上班期间擅自离岗、长期请假不归
岗位调动时拒不报到
面对任务不回应、不回复、不请示
情绪消极,带动下属躺平
事务推诿类
明明轮到你办,却频繁打太极、踢皮球。工作留痕造假、虚报进度。以“怕担责”为由,把临时决策一概拖延至会后再议。
财务失序类
擅自设立账外账,绕开财务审批。非标准化报销(无实质活动、无规范单据、以虚抵实),会议费、差旅费用预算做福利,甚至出现变通补贴。
私人交往类
与管理服务对象频繁聚集、公私不分。多次与办事人见面却无记录,巡视中,这类行为多以未报备、频繁接触判定为风险行为,纳入纪检监管链。
数字异常类
接收文件未查看、未回复、长期静默。数据平台长期挂空挡,不上传、不反馈、不处理。使用AI填表、代操作、刷考勤等行为。
你在哪、做了什么、行为是否合理,都在这张网里被看见。
行为可视化,责任不可推卸。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规矩中找到边界、在岗位中守住底线,那份实名记录,也可以成为你的清白证明。
制度已经变了,你的行为,不能再随便了。
02
会公开,能溯源
03
你的状态,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