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换了马甲,又卷土重来。
某地县委办公室,通报了一起假调研事件。
一天跑三个点,每个点停留不超过10分钟,统一拍照、统一话术、统一材料,连拍摄角度都提前定好。
问题被群众举报后,三位责任人被通报,直接影响职级晋升。
比起真问题,一些单位更擅长包装问题。
有动作,却无作为,是现在查得最紧的技巧型四风。
上图为四风要闻
原创/许二野:身在局中,眼里有风
“话我说了,文件我发了,任务我部署了,至于有没有效果,就别问了。”
这是典型的组织行为学惰性。
中央纪委多次点名“四风”变异问题,尤其是纸面落实、会议落实、口头落实三类高频操作。
这类做法的实质,是缺乏推动落实的能力与意愿。在一些地方:
动辄召开层层转达式会议,各单位把上级精神,逐字逐句再讲一遍,内容原封不动,但没人讨论怎么做。
布置任务时搞避实就虚,领导开会强调责任,具体任务谁干、怎么干,全靠会后再议。
查问题搞留痕主义,哪怕实地一趟没跑、工作一项没动,也能通过拍照打卡、
发材料、日志式填表让系统满分通过,走形式中的形式主义。
中纪委通报中就有典型案例:
某机关单位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活动,最终报上来的项目,95%是以往早就完成的,实则是借活动凑数。
为什么“四风”变种更危险?
它不再依赖权力交易,而是变成了用制度表达,掩盖不作为的惯性文化。
大家怕说错话、怕担责任,形成路径依赖,真抓实干的人越来越沉默。
针对这些“新包装、老问题”,纪检监察系统已经开始调整研判口径,基层查办人员在汇报中频繁提到:
“技巧型四风”问题,是当前作风整治中,最难啃、最难看的硬骨头。包括:
① 搞自我包装式汇报:所有问题都归因为群众误解、政策新变化、执行经验不足,报告写得滴水不漏,实则不见实招。
② 摆出高姿态式关心:调研只看点对点,听取只找熟人讲,视察时专挑样板村、试点镇,真实情况永远不入耳。
③ 动辄打官腔、说大话:比如领导批示务必落实、必须整改、全面加强,却不给资源、不定人员,等于什么都没说。
④ 事后责任归位式甩锅:一旦出事,层层追责下压,结果是最末端干部背锅,真正拍板者“全程无痕”。
四风处罚指南 作图/许二野
作风问题表面是形式、实质是态度、根本是责任。
日前,已有多地纪委将走过场、搞应付、程序式落实,列入专项治理对象。
这些行为,不直接违法违纪,又容易借落实机制自圆其说,是典型的责任规避与能力惰性。
它不靠利益输送,靠制度空转,更隐蔽、更顽固。
制度不是甩锅的挡箭牌,工作也不是考核的表演舞台。
干部,需要会干事。规矩,不在嘴上,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