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整顿:吃空饷的好日子到头了!7类人将被重点清理!

2025-06-23

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整顿:吃空饷的好日子到头了!7类人将被重点清理!


“编制不等于保险箱,工资不是白捡的钱袋。”

一场悄然进行却声势浩大的清查行动,正在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展开。目标明确,直指老问题:吃空饷


这是制度性腐蚀,是效率的隐形杀手,更是对奋斗者的最大讽刺。

现在,这口长期被捂住的锅,终于揭开了。


人社部、财政部、审计署、中央编办四部门联手发文,部署全国清理“编外吃编、空岗领饷”问题。湖南、吉林、陕西等地快速响应,仅湖南一省,就清退了超3000名违规在编人员。这不是一场常规检查,而是一场制度清洗。


什么叫吃空饷?通俗点讲,就是“人在账上不在岗,工资照样进口袋”。这不是秘密,而是潜规则;不是偶发现象,而是多年沉疴。


基层一线感受最深。有干部吐槽:“一个办公室,仨人干七个人的活,还得替那些‘挂名神仙’打卡。”最典型的是这七类人:编有其人,人无其岗;一请假就“蒸发”;退休后“幽灵发薪”;人都走了,工资还走账;犯了事,照样领;岗位造假,集体分肥;甚至连死人也在“领工资”。


制度出了问题。监管出了空子。更重要的是,长期纵容让某些人以为这是“体制红利”。


现在,红利变成了雷区。一旦踩中,不光清退,还要追责。钱要退,编要砍,领导也跑不了。


以前有漏洞,现在有系统。全国正在推行“实名在岗管理”——谁在岗,系统说了算;谁不在岗,工资、津贴、补贴一律停发。每季度检查,每年抽查,实名举报必须回应,不回应的单位,一把手问责。


一个实事求是的现实:吃空饷,从来不只是贪小便宜。它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对财政资金的掠夺,更是对规则底线的挑衅。编制,本该保障基本服务,却在一些地方成了变相收入工具。


而更可怕的是,吃空饷者在损害制度的同时,还制造着“寒蝉效应”。有的人埋头苦干没晋升,有的人一脸轻松照拿绩效。长此以往,制度再严,也会松弛;人心再正,也会动摇。


所以这次整顿,意义不仅在于“清人”,更在于“正风、正心、正制度”。


有句话说得好:“铁饭碗不是铁打的,而是铁纪律打下的。”

不能让守纪律、干实事的人寒心;更不能让钻漏洞、耍滑头的人得利。整顿的背后,是一次制度的自我修复。


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搞一阵风?不会。这次改革背后有系统、有政策、有责任链条。一旦查实,谁批的,谁签的,谁知情不报,一并处理。单位不自查,纪委就来查;一级不负责,上级联动追责。


这也是一次财政的主动减压。数据显示,一些地方每年因“吃空饷”造成的财政浪费高达上亿元,这些钱本可用于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基层民生。


也有人问,清查之后编制会不会紧缩?答案是:该砍的砍,该用的用。编制从来不是养闲人的工具,而是服务群众的杠杆。挤掉水分,岗位才有真正的价值。


吃空饷的好日子确实到头了,不仅是政治信号,也是现实选择。在精细化财政管理和高压式问责机制面前,老办法、老关系、老套路将不再适用。


这是一场必须进行的自我革命,是制度对不作为的“最后通牒”。体制改革,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清理。不能等到财政吃紧、群众寒心、信任塌方,才亡羊补牢。


对每一个仍在一线踏实工作的体制人而言,这次整顿不是坏消息,而是公道的回归,是公平的发声。


制度的意义,不在于写在纸上,而在于落实在岗上。吃空饷清理,不是简单的惩戒,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有人该收手了,有人该醒悟了,而制度,必须一直醒着。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