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发声:别什么事都让基层扛!这4种问责方式,已明确纠偏方向

2025-06-21

一则又一则通报,把末端问责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处分越来越快,频次越来越高,可政策的盲点,却始终没人触碰。

干部不敢决策,基层小心说话,有人戏称:"没有背处分的干部要请大家吃饭"。

不是所有的问责都等于进步,不是所有的处分都代表正义。

制度的初衷,是激发担当,并不是制造寒蝉。


问责的目的,不是制造替罪羊

问责本是治理工具,却逐渐演变为风险转移手段。

政策一旦失灵,首先追责的往往是最后签字的人、是执行时差半小时的人

哪怕制度设计本就模糊、资源调配根本不到位,挨处分的依旧是那几个一线岗位。

某地村干部因广播通知未覆盖到位被处理,某街道办因热线响应非第一时间被追责。

真正该追的责任在设计、在协调,可问责却只留在最末梢。


结果就是:不出错的方法,就是不动;最安全的做法,是不说。

不是谁都该担责,红线必须清楚

问责不能凭情绪推进,不能靠看起来像错的判断来执行。

真正该划清的,是该担责可免责的分界线。

以下几类情形,是当前制度中容易被误判为违纪的典型:

① 任务模糊、政策空转型:
上级文件未定明确时间节点、未设配套流程,仅凭群众投诉媒体曝光就问责属不合理。

② 责任传导缺位型:
政策层层转发但无操作细则,基于最后落地的事实问责执行者,偏离制度本意。

③ 执行中遇突发型:
如自然灾害、人员意外、社会事件干扰等客观阻碍导致延误,基层应有申辩与免责通道。

④ 已尽职但被问责型:
记录完整、汇报在先、程序在轨的干部,仅因结果不理想而被处分,不仅不公平,还寒人心。


问责要有制度依据,更要有事实脉络。


真责任,真追究,才服众

当然,也不是所有问责都是误伤。真正该打的几类责任空转,必须严追:

① 推诿卸责、签字甩锅型:
政策有章不依、明知有错却故意留坑者,必须处理。

② 搞选择性执行型:
对群众利益的事敷衍塞责,对上级检查的事一丝不苟,这类假干实怠要被揭穿。

③ 涂脂抹粉、造数据型:
上报喜报、下压苦果,将数据当盾牌、把满意度当战果,严重污染治理生态。

④ 拉下属垫背型:
上级不担责,下级顶黑锅,一经查实,应该追责的反而更严。

打击责任洼地,不能只是靠通报立威,更要靠制度兜底。

真负责的,不怕担责;怕的,是乱责。

治理的目标,是让人愿干、敢干、能干

纪律的边界,不是为了压住所有声音;问责的本意,不是把热锅都甩给最末端。

真正的高明,是能分清执行失败失责失职;是能把问责落在制度缺口,而不是人头名单。

一线岗位不是风暴中心,而是社会信任的最前沿。

当问责成为惯性,干部只能自保;当处分变成例行,真正的问题就会被埋在纸背之后。

治理不靠恐吓,改革不靠通报。

要打的,是失职;要守的,是民心。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