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单位刚给我们发了几箱水果,说是中秋福利,可前脚刚发完,领导就被查了。”
听到这种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发点福利还能出事?
可现实里,还真有不少机关事业单位,打着“关心职工”的名头,搞起了不合规的“变相分红”。
看似照顾员工,实则是拿公款搞“隐身腐败”。
纪委已经明确:有5种发福利方式踩了纪律红线,正在被严查。
1. 福利谁出钱?“靠谁吃谁”的老毛病
有的单位表面一分钱没出,实则背后拉了“赞助商”。
手里有审批权,嘴上有话语权,便把福利成本“外包”出去,推给管辖的企业、下属单位、合作方。
这种“吃资源、拿回扣”的操作,看似单位员工受益,实则是典型的权力寻租。
企业敢怒不敢言,长期下来,不仅关系变质,更容易滋生权钱交易。
2. 做假账,钱绕一圈又回到自己口袋
账面上写的是“办公物资采购”,实际是采购人员把虚开发票一打,再从“小金库”里给员工发了购物卡、礼品、过节钱。
别看这些票据齐全,背后却是利益输送的一套组合拳。
这类情况最容易在年终出现:预算要花完,不然明年拨款减少,于是就想方设法把“没用的钱”花得“理直气壮”。
3. 自己评奖自己发钱,变相分肥
“文明科室奖”“宣传先进个人”“后勤保障优胜奖”……奖项名目花样百出,
可这些奖励有审批吗?有没有考核标准?评奖是否公平?
很多时候,领导一开口,文件一盖章,奖金就发出去了。实质上是通过设奖的名义,把钱变相分下去。
这些奖励不仅没有监管,甚至成了“小圈子分蛋糕”的工具。
4. 国家有标准,他们自己“加码”
按规定,加班费、值班费、未休假补贴都有明确的发放范围和额度。
但有些单位完全不管规定,值班发800、加班补1000,谁也别想落下。
这种“福利自由主义”严重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
一旦形成惯性,下属觉得这是“应得的”,领导也用这个手段拉拢人心,最终就是单位财务变成“利益协调器”。
5. 打着“大家都同意”的幌子,干私下分肥的事
这类操作最难被发现,也最“狡猾”。
会开了、表决了、记录做了,但实际上是领导主导、秘书写稿、几个熟人举手——走形式罢了。
发完之后,表面上“全员有份”,但实则差别极大,领导拿几千,基层喝点汤。
这种“程序合法,实质违规”的手法,正是纪委当前重点打击的对象。
“发福利”成了护身符?纪委亮明态度:绝不姑息!
有人觉得福利不就是几百几千块的小事,值得动真格吗?
可正是这些“小恩小惠”,日积月累,成了系统性腐败的温床。
纪委在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中明确,对擅自设定工资、奖金、补贴的,轻则警告,重则撤职、开除党籍。
别看是“发钱”,性质上已经触碰了纪律红线。
而且,现在查账不像以前那样靠“人盯人”。
财务数据联网、大数据对比、群众举报线索,一查一个准。不光账算不清,背后牵出的责任人、参与人、默许人,都会一并追责。
这场整治,不只是清账,更是清风气。不少地方已经动手了,专项排查、整改通报、干部处理都在有序推进中。
如果你身边也发现了类似问题:
你可以拨打举报电话:12388
或者在纪委官网实名反映情况
也可以向所在单位纪检小组提出书面意见
违规行为越隐蔽,越需要群众的监督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