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讲纪律,晚上娱乐圈?纪委:“八小时外”严查!

2025-06-11

我是肆人。


最近,一些通报引发讨论。白天还在学习八项规定,晚上就出现在高档酒局、私宴别墅;会上讲政治规矩,局下搞“深夜饭局”+“高档会所”;白天当“清廉代表”,晚上成“饭局C位”“称兄道弟”。中央纪委点名:“八小时外”不清净,“八小时内”就不干净。身份没下班,纪律不打烊。
01“下班之后”,真的就和组织无关了吗?“八小时外”是个什么概念?指超出工作场景的日常生活圈、社交圈、饭局圈、朋友圈。近年来,这块区域一直被视为“私人空间”“组织管不着”。可如今,从违纪数据和通报内容来看,恰恰很多风气问题,就藏在下班之后:
  • 酒局上“谈资源”,再走程序只是走形式;
  • 朋友圈“晒身份”,引来的是资源与注目;
  • 圈子内“打感情牌”,实为组织外“建派系”。
尤其节日前后、提拔窗口期,吃的是饭,办的是人情,打通的是“门道”。这些“生活场合”的行为,虽然披着私人的外衣,但实则在权力圈中释放“信号”与“交换”。

如果权力在你手上,就必须接受监督;不管你在不在办公室。


02这五类“八小时外”风纪高危行为纪委发布的案例显示,以下几类行为正在成为监督焦点:1. 夜场聚会频繁出入高消费场所,与企业主合影、站台、敬酒,表面私交,实为“权力释放”。2. 私人场合谈公事,“饭局办公”成暗线在自家别墅、茶馆、饭局中私下定人事、通信息,极易演变为权钱输送前奏。3. 网络社交放飞自我在朋友圈、抖音、小红书频繁“炫身份”“晒生活”,误导公众判断。4. 打着人情旗号,办着权力的事借“战友局”“校友饭”“老乡圈”搞非组织聚会,甚至筹钱送礼、组团行权。5. 与管理服务对象混圈子、泡局子企业老板、项目乙方、承包商变成“饭友”“牌友”,本质是换了场所的权力交易。
03纪委怎么说?八小时外是“作风镜”,更是“隐患区”中央纪委原文指出:

“八小时外,是党员干部政治生态的投影面。”

“小节不守,大事难成;下班后的风气,折射的是政德品行的真实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干部能不能扛住监督,不仅看台上发言,更要看台下场合;不仅看会议室怎么表现,更要看饭局里谁陪谁、谁敬谁。有的干部工作日里衣冠楚楚,下班后却江湖气十足,仿佛角色互换。有的年轻干部刚走上岗位,晚上已经在社群中“混圈子、立人设”。“八小时外的混圈作风,不仅污染政治生态,还损害干部形象,影响社会风气。”——这两类高危人群纪委已划重点,一类是“一把手”在场即中心,出现即站台,下班后的动向就是“政治气压”。一类是青年干部边界感弱、上升期急、朋友圈广,容易在“私域”失控。不少年轻干部误把“八小时外”当成“自由副本区”,结果一顿饭局、一次直播、一次合影,可能就种下了处分的“种子”。有人说,这样监督是不是太严了?公权力影响的半径,比你想象得更远,“八小时外”的整治,表面看是饭局、娱乐、社交,但监督的是体制的作风边界、组织的治理触角、干部的身份认知。别忘了——你可能下班了,但你的权力“还没下班”。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