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17岁女孩高考前确诊脑死亡,父母刚签完器官捐赠,突然接到来电:我能救活……

2025-06-10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湖北这个普通的家庭,遭遇的起起伏伏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的哲理。

湖北赤壁的四月,总带着湿润的春寒。2022年清明这天,肖家厨房里飘着刚蒸好的青团香,肖母擦着手喊女儿吃饭时,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近乎绝望的考验,正藏在虚掩的卧室门后——17岁的肖雨倒在地板上,身边散落着空药瓶,白沫顺着嘴角浸湿地毯,像一片褪了色的春雪。


肖雨是老师眼里的“小太阳”,总在课间帮同学讲题;是邻居口中的“热心丫头”,常扶着老人过斑马线。这个把“以后要捐器官帮助别人”挂在嘴边的姑娘,怎么也没想到,高三的压力会让她在深夜拧开药瓶。当急救车的鸣笛撕裂清晨,当洗胃机的声响在抢救室里回荡,当医生沉重地说出“临床脑死亡”,肖父肖母的世界轰然崩塌。



“脑死亡不可逆”——这七个字像冰锥扎进心脏。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两个中年人哭到颤抖,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可就在泪水模糊视线时,他们想起女儿说过的话:“要是我以后救不了自己,就把能用的器官给别人吧,就像那些让我敬佩的人一样。”


于是,在死亡已成定局的判决书前,他们颤抖着签下了器官捐赠协议。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父母替女儿完成的、最后的善意约定。


谁也没想到,这份带着泪痕的协议,竟成了命运转折的钥匙。当器官捐赠协调员戢春兰核对资料时,目光突然定格在肖雨的病历上——17岁的年轻身体、心脏骤停后及时抢救、神经抑制类药物的残留……“会不会是药物抑制了脑反应?”这个念头像微光闪过,却让她的手攥紧了文件夹。

但怀疑太冒险了。万一误判,让父母从绝望中燃起希望又坠落,该多残忍?戢春兰盯着窗外的香樟树,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极了肖雨生前帮同学讲题时的轻声细语。“她那么善良,或许该再试试。”她咬咬牙,拨通了肖父的电话:“叔叔,我们再给小雨一次机会,好吗?”


转院到武大人民医院的路上,救护车的灯光划破暮色。余追主任团队看着病历,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必须赶在药物毒素彻底侵蚀神经前,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洗清”阻碍。


当第一管带着毒素的血液流入灌流器,当监护仪的滴答声逐渐规律,肖母守在病房外,把女儿常戴的蓝色发绳缠在手腕上,一遍遍地默念:“你帮过那么多人,现在该让大家帮你了。”


凌晨三点,重症监护室的灯光格外清亮。护士突然看见,肖雨的手指动了动,像在抓握什么。余主任凑近时,发现她的睫毛在轻轻颤动,像一只试图展翅的蝶。“小雨,能听见吗?”当肖母带着哭腔的声音响起,那双紧闭的眼睛缓缓睁开,瞳孔里映出母亲红肿的眼眶——昏迷72小时后,这个曾被宣判“死亡”的姑娘,在善意的接力中醒来了。后来肖雨说,昏迷时她好像在一片迷雾里走,隐约听见有人说“别放弃”,又像看见无数双手在托举她。她不知道,那是父母替她签下的捐赠协议,让协调员多了一份“再查查”的执念;是戢春兰跑前跑后的脚步,让医生团队多了一次“再试试”的坚持;是她从小到大攒下的善意,在命运的悬崖边,织成了一张温柔的网。


如今的肖雨,会在周末去社区当义工,给小朋友讲“生命的礼物”。她手腕上戴着的蓝色发绳,早已换成了一枚小小的器官捐赠纪念徽章。每当有人问起那场“奇迹”,她总会指着徽章说:“不是奇迹,是妈妈说的‘好人有好报’——你种下的善意,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光,带你走出黑暗。”


肖雨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出“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的真谛。当父母在绝望中选择替女儿完成善意,当协调员在规则里多了一份悲悯,当医生团队在“既定结果”前多了一份担当,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抉择,最终拧成了拯救生命的绳索。所谓“祸已远离”,从来不是规避所有苦难,而是当苦难来临时,你曾种下的善意,会化作身边人的温暖、命运的偏爱,让你在绝境中遇见转机。


暮色里的赤壁小城,肖家的窗户又亮起了灯光。肖雨伏在桌上写日记,笔尖划过纸页:“原来善意真的会循环,你帮过世界的忙,世界也会帮你扛住风雨。”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像在应和这个关于善意与重生的故事——那些藏在心底的善良,从来不是徒劳的付出,它们会悄悄长出翅膀,在命运的转角处,带你飞向柳暗花明的春天!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