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体制内买股票,真的很难自由。
监管眼里,你的身份、岗位、关系网、行为痕迹,全都构成了一张“纪律审查图谱”。
你的一举一动可能穿透制度边界,成为风险源头。
有些线,看不见,但一踩就炸。
如果你是体制内人员,以下操作会被认定为违纪甚至违法。
上图为政策原文
原创/许二野:身在局中,眼里有风
投资行为,为何在公务员群体里被不断敲打?
根源在于:权力与资本,天然存在风险叠加。
你掌握审批权限、行业政策、资金流向,而市场的涨跌本身就与政策、情报、资源息息相关。
你的身份注定不能轻松入场。
正因如此,从2001年的原始规定,到近年来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的迭代再三,公务员买股票这件事,逐步被纳入监督链条。
很多人并非明知故犯,而是不自知。你根本没意识到踩了线。
现在监管的目光,不光盯着重大内幕交易,还会聚焦你有没有形成纪律意识。
比如:有干部离岗后,3个月内买入原单位监管企业股票,被认定违反回避制度。
有人利用值班时间挂着会议在下单,虽无巨额收益,却因“利用工作时间从事与职责无关行为”被处理。
有人借用亲属账户操作,最后被穿透式审查查出,一并处理。
你说,这些是不是你身边可能有人在做的事?
并不是所有公务员都被一刀切地限制炒股,但以下几类人,可归类为重点关注对象:
① 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及其亲属
比如发改、财政、科技、国资等系统,哪怕你不直接接触具体企业,也可能拥有影响市场预期的决策资料。
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也被纳入限制圈层。
② 与国企、上市公司存在交集的岗位
包括但不限于主管部门、出资方代表、审批节点人员,哪怕只是配合签字,也无法撇清责任。
③ 家属在证券、基金、财务审计等领域任职
你不操作账户,但如果交易路径、资金流向、受益结果最终汇聚到你这里,同样会被审视。
④ 利用职务便利交易,或利用非本人的账户进行买卖
这类行为将被技术化的监管机制精准捕捉。
⑤ 调岗3个月内,仍需回避
离岗三个月内不得买卖相关股票。反过来,如果你调任新岗位前就持有相关股票,必须在上岗一个月内清仓。
纪律的逻辑:你知情,即有风险。
必须强调:公务员并不天然禁止理财,但身份带来的,是责任边界的变化。
对于在编人员来说:
不能影响履职,也不能利用职务便利获得收益。
不能与监管对象有交易交集,也不能存在利益冲突。
不能让家属代持,也不能掩盖资金路径。
公务员,是一个全时段、全链条受约束的职业身份。
炒股只是一个切面,更大的命题,是你的身份意味着某些自由的让渡。
不限制你的财产自由,但是会防止一切可能的以权谋私。
想靠投资积累第二桶金,那么请先问问自己:
你是否站在了纪律允许的边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