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近日,主持人替民维权被回怼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听众袁先生反映,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拖欠其134万元工程款长达两年,导致其被法院执行追债。
主持人在节目中致电龙头镇副镇长,对方承认工程款已验收但称“上级资金未到位无法支付”,形成“区欠镇、镇欠百姓”的债务链。
当主持人进一步联系坡头区相关部门时,电话那头传来工作人员的嬉笑声,一名男性指示接电话的女性“不用理,挂掉”,这一傲慢态度通过直播画面被全网传播。
事件曝光次日,相关部门对此回应称:涉事两名工作人员被停职检查,区领导向节目组正式道歉,并与袁先生达成分期还款方案。
与此同时,将同步开展作风整顿,强调“举一反三”改进服务。
三刀认为,当权力的傲慢踩踏民生底线,当制度的“梗阻”撕裂老百姓的信任,任何看似微小的"官威"流露,都可能成为掏空治理根基的“蚁穴”。
电话那头,男性工作人员的嬉笑声与“不用理,挂掉”的指令,将“官僚主义”的冰冷具象为公众可见的画面。
这种对民意诉求的漠视,本质上是权力异化的集中显现,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某些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
当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基层治理的权责失衡。
龙头镇副镇长坦言"区里资金没到位,我们也没办法",这种困境的形成,既与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项目审批时的盲目决策密不可分。
从结果上来看,如果一味地追求业绩而盲目上马项目,却未能落实配套资金,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无辜的民营企业与农民工。
再想想建筑行业平均3个月以上的回款周期,部分项目甚至会长达10年的拖欠,同样说明了制度性缺陷对民生权益的“蚕食”。
好在幸运的是,当地迅速作出反应:涉事人员停职检查、区领导公开道歉、还款方案达成。
这种"雷霆整改"的背后,舆论监督的倒逼作用不容忽视。
正如青岛《曝光台》栏目通过100篇报道推动86项整改,此次事件中,媒体的镜头与公众的关注形成强大合力,迫使相关部门正视问题。
这种监督效应的本质,是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让"暗箱操作"无所遁形。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的价值不仅在于推动个案解决,更在于激活制度反思。
当"不用理"的指令通过直播传遍全网,其引发的公众“愤怒”实质是对权力失范的集体声讨。
这种声讨倒逼地方重新审视自身行为,进而推动相关单位的作风整顿与长效机制建设。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湛江坡头区的迅速整改,为同类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这种整改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从"个案解决"升级为"制度革新"。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治理循环,真正打破权力傲慢的心理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