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处分后公安还行拘?老师“保护好自己”:这3件事做了就是高危

2025-05-27

梳理近期教师惩戒学生不当的事件如下今年3月下旬,山东济宁邹城二中附属小学一名学生,因直呼老师名字,在体育课上被数学老师连续打脸9下。当地教育局表示将严肃处理。

410日,长沙女孩被老师用三角尺砸伤头骨案,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宋雨明故意伤害案二审宣判,维持原判(即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被害人父母表示,将申请再审。

浙江瑞安林老师因学生玩水枪喷到其面部,实施不当惩戒。518日,瑞安市教育局通报确认教师行为属实,对其作出记过处分,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对其做出行政拘留处理。

许多同行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将“保护好自己”放在首位,如此才有益于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的成长生发正面影响。

想起上次参加培训,授课的教师很贴心地,面带微笑地多次提到——咱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

结合上述事件与培训内容,使我加深了认识,并思考:一线教师,应该怎么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呢?

我的愚见,是破除三个盲区——

一、破除法律法规盲区

借此机会,我有意识再次研读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弄清楚了惩戒学生要根据其违规违纪行为甄别、判断为轻微与严重两个程度,同时还要区分低龄与高学段(五、六年级以上),采取不同的分级惩戒措施:

初次犯错:批评,课间教育;

多次犯错:书面检讨,家校交流、公益劳动;

暴力倾向:上报学校,联合管教。如果学生行为升级为肢体攻击,可报警。

惩戒要必须体现“必要性”和“适度性”,超过合理范围的可能就是“暴力”,也就可能触及法律底线。

依法从教,是教师自我防护的第一层铠甲,无此铠甲护身,无异是在教育潜在风险中裸奔。之前学校曾要求学习,当时感受不深刻,此次认识到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可能在无意识中触犯法律,还自以为是好心办好事。我将此理解为高压线,一旦触及,就是100%的危险,因此保持高度警惕,有利于自身安全。

接下来,我将继续加强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可能达不到法律从业者的专业度,但也要了解其中不能触及的高压线行为。了解越深入,就会越多一分敬畏心,为自己的安全天平多增加一颗砝码。

二、破除认知盲区

1、破除旧观念

不要老拿“二十年前”、“过去”说事。不是所有事物都适合怀旧。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师要积极拥抱新时代,看到这个时代的学生的需求,就不再只是吃饱穿暖。他们身处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但身心承受的压力重于过去。只有理解、认同这个事实,才能和学生有效交流,使教育效果良好。

2、严师出高徒?

2023年体罚案件中,相当多的老师怀揣自以为“为学生好”的初衷,相信“严师出高徒”而败诉,受到法律制裁。

即使家长授权、同意的管教手段,如常说的:“请您严格要求,孩子不听话就打”,听上去充满信任与尊重,但是照单接收,就可能是在违法的高压线上玩走钢丝。

三、破除策略盲区

面对当前教育的各项难题,作为老师真是不容易,适当发发牢骚,舒缓情绪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停留于抱怨、指责中,就会被低能量挤占有效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平心而论,这份工作带给大家的,肯定还是有各自所需的部分。

问题儿童管教难度确实大(在此方面,我不比任何老师强),包括当前的外在因素与大环境,很多不是一个老师可以改变的,对此不要较劲。但是改变自身,是可控的,因此,做你能做的。其一,将抱怨替换成积极的策略导向,致力于解决问题,积累产生良好感受的成功体验。
何为好的教育策略?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全在自己的探索。唯有亲自参与、反思、总结,才可能生发出深入身心内外的体验。参见小学老师亲历:被造谣早恋的女孩,用3步化解危机,比告状更有效学生起哄谁和谁是一对,我这样做我愿意呆在绿萝香花旁其二,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与修复。参见拙文:再优秀的教师,也抵不过健康崩盘,从易育离世悟到:好好活着比职称更重要,1次体检>3次获奖我是小学老师:学生上课吃零食 ≠挑衅,我差点被情绪绑架我是小学老师:崩溃瞬间!被屡教不改的学生气发抖,这份自救指南能救命小学老师情绪急救:被学生气炸,这句“人不能和……”救了我其三,自保工具:记录教育、惩戒学生过程:包含时间、地点、处理办法等,相关证人(可是班干部),可视频佐证。与家长交流,有的建议优先发文字,发文字之前反复斟酌,力求严谨,留足思考的时间,避免语言失误,情绪冲动。(个案有差异,本文不构成法律建议。)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