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曝光某地砍掉竹林“复耕”,地却荒了:领导只是动动嘴,却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给折腾惨了

2025-04-24

近日,央媒报道了贵州赤水市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有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已撂荒闲置。

也就是说,竹林被砍了,经济收益没有了,但地呢,在那里闲置着,没有种植粮食作物。一个原因是种竹子和种粮食产出效益悬殊,群众恢复耕种的积极性不高;另一个则是复耕的土地其实更适合种竹子,并不适宜种粮食。

由此也可以看出,之前基层干部在推进这项工作时是多么的艰难。现在成了这么个局面,必定又是新一轮“自查自纠”“整改到位”。如此就不由地让我们反问:既然如此,为何此前还要一意孤行强令推进?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其他地区也有反映,父母在山地上种果树,挂果好多年了,每年通过出售果子还能有点微薄收入;可前几年,村里说卫星图显示该地块应该是耕地,让把果树砍了然后种上粮食。后来果树是砍了,但年迈的父母哪有能力耕种呢?于是只好撂荒了。

可惜吧?是很可惜。而更可惜的是,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对比来,都很讽刺——当初“一窝蜂”地让种植经济作物的是那帮决策者,其后每过几年又为了保证18亿亩红线要求纠正耕地非粮化,而大搞“一刀切”推进复耕的还是那帮人。

里外里都是决策者的那张嘴,为何当初就不能从长计议?显见的是,他们的政绩观存在偏差,只顾头不顾腚。

彼时是房地产大热门的年代,哪个地方不想着借机提振GDP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很多良田变成了建设用地。而地方国土部门为了“占补平衡”,就把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给调补到山上。那时候没有人核实,上级部门看上报的数据平衡就认可了。

后来不行了,因为我国的卫星成像技术到已经能分辨出地块边界了,就要求以前划到林地内的“耕地”也必须复耕。虽然被错划的地块不适宜种粮食,但“有要求”,先把经济作物给砍了吧。至于撂荒,追究起来再说吧。可谓一步错,步步错。

即便现在再追究起来,但是能改变什么呢?在由良田变成的建设用地上早已建成大楼千百栋,早已成为各式各样的开发区、住宅区。哪怕把相关决策者给处理处分甚至送进监狱,却也无法再变成良田,难道把厂房搬走、把硬化的地基挖出来、把大楼推倒?所以,还得是向山里进发,砍掉经济作物改成“耕地”。

整个过程中,被折腾的有农民。一边想着把他们赶到城里买房,充当“接盘侠”;另一边又要把耕地红线给守住,把粮食产量给保证。真像是有的“专家”说的那样,晚上城里住,白天开车回村下地干活。

更有基层干部。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政策变来变去,而且陡然反转,当初说种植经济作物多好的那些振振有词的话现在都成了屁话,这不就等于啪啪打自己的脸吗?让他们怎么面对父老乡亲?

除此以外,下达的任务指标又时间紧、任务重。据介绍,整改任务多在当年11月左右下达,次年1月就要完成,否则就可能面临追责风险。还有的是政策下来三天内必须完成,基本上是强制性的。


就像杨广建洛阳一样,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十年建成,他就是明君,但他偏要三个月建成。而复耕意义重大,但层层压责任,不讲客观、不顾规律的要求限期完成就是瞎胡闹,这和杨广要求三个月内建成洛阳一样,不都是昏聩之举吗?

基层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大概率也向上反映过,但上面下任务时候已经把考核指标也给定好了,要求所在地区必须达标。你这个地方不达标,就拖了同地区的后腿,甚至是整个市、整个省的后腿。到时候,你的领导、领导的领导都要被问责,包括你自己也要拉去垫背。

这样,基层没办法啊,只有捏着鼻子、硬着脖子、铁青着脸往前冲啊,至于实际情况、客观规律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说到底,问题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上级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没有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如此类的各种奇葩问题仍将源源不断的涌现。

退耕还林导致耕地红线难守也好,退林还耕却导致林地撂荒也罢,都是某些领导闭门造车、朝令夕改,拍屁股决定造成的恶果。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造成了一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委屈的是,责任固然不在基层,但“锅”却往往由基层去背。苦是你基层干部,累是你基层干部,挨骂是你基层干部,领罚还是你基层干部,那是一干一个不吭声。谁叫你直接面对群众?谁叫你人微言轻?谁叫胳膊拧不过大腿?谁叫人为刀俎、你为鱼肉?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