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深度】基层舆情治理 如何由被动变主动?

2025-04-21

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把基层的事办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老百姓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社会才会更加长治久安。

图源:新华社

然而,在全媒体时代,“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直接反映了民众的多元观点和利益诉求,成为民意的汇聚之地。一件小事,一个小的矛盾,若不能及时处理,引发的舆情可能会像潮水一般涌来。如何应对舆情,正成为不少基层单位要面对的一道未知“考题”。这也让“舆情焦虑”成为近段时间舆论场上的热词。

(一)

舆情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它折射出基层单位的决策水平、作为方式和网络执政能力。负面舆情的爆发,既与基层部门宣传决策、组织方法、实施方式上的失调有着必然的关联,也反映出舆情研判这个环节“掉了链子”,加速了特定群体思想的失序,终致舆情“小事搞大、大事闹炸”。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那么,基层单位如何做好舆情治理工作呢?

首先,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不要认为舆情工作只是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的事,实际上它牵扯到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各级社会管理者要常上网看看,把舆情监测研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再落实到具体举措上。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从“上医治未病”的角度来讲,就是变被动看病为主动检查,变消极治病为积极防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赢得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舆情检查”的常规项目有哪些?一般而言,关系全局、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重大规划、重大采购、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人事公开选拔调整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都要作为重大决策接受“舆情体检”。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部门政策出台而引发舆情的事件屡见不鲜。其风险传导路径为:政策争议→舆论质疑→情绪对立→行为抵触,最终可能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和社会秩序稳定。例如,三河市的牌匾禁色事件。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指出,城市规划应尊重商业规律、倾听市民声音。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政策,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杜绝“拍脑袋决策”。

因此,在政策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前,需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就要公开征求意见,需要履行听证程序的就要进行举行听证会。另外,围绕可能引发较大舆情的事件、群体、人物、节点、区域等,商请有关责任部门进行排查,并会同参与舆情工作的人员进一步评估风险等级,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

从舆论学的角度来分析,有学者指出,舆情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终结期四个阶段。潜伏期是舆论引导相对容易的时期,但不易被察觉。因此,这一时期应时刻关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了解民众心声。通过主动融入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小红书、B站等,基层干部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舆论的脉搏,预测可能成为舆情爆发点的事件,做好各种可能的准备和应急预案。

另外,如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枫桥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主要做法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1963年11月,毛主席就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批示,“枫桥经验”由此走向全国。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提出新的要求,使之在巩固基层、化解矛盾方面发挥出更大效能。总书记指出:“群防群治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创造的基层治理经验,要结合新的形势推广‘枫桥经验’,并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进行部署,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三)

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倒逼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网上“枫桥经验”这一社会治理新模式应运而生,极大提升了社会基层治理效能。

浙江绍兴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创造性地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蕴含的源头治理、抓早抓小抓苗头、动员群众和依靠就地化解矛盾等基本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网络社会治理,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协同治理模式。

一是,打造“枫桥式”网络生态治理模式。创造性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抓早抓小抓源头的理念,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相结合的网络生态治理体系,努力把影响网络生态的各类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构建网络生态治理闭环处置机制。探索建立信息联通、定期联席、问题联处、危机联控的网络生态闭环处置机制,有效防范社会风险演变为次生网络风险。建立健全职能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加强网络生态协同治理。基于“系统预警+人工审核”工作机制,妥善处置重大网络事件,有效维护网络生态清朗和网络社会秩序稳定。

三是,建立网络生态“观察点”体系。分层分类建立网络生态“科层观察点”。依据网络社会分布式特征,在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点位观察点”,在社区服务站、养老院、大型商超、矛调中心、快递物流、外卖骑手等民生领域建立“民生观察点”,在芯片加工、数字智造、生物医药、对外贸易等新兴重点产业以及珍珠养殖、黄酒加工、印染化工等历史经典产业建立“行业观察点”。

四是,建立网络生态专家“观察团”。特邀国家级和省级专家、研究人员、媒体大V等组建专家“观察团”,定期赴地方开展实地调研,分析研判网络生态新变化新规律,为优化提升网络生态建言献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舆情事件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问题,舆论引导和舆情治理是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所以,基层舆情治理,如何由被动变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坚持网络治理为了群众、网络治理依靠群众,从治未病着手,防范于未然。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