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智慧星光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华奇在《舆商思维》一书中提出,“情绪舆情、事实舆情、动机舆情,构成了互联网舆情的三大权重要素,是我们开展舆情风险处理的基本前提。”理解这三者的定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舆情处置中合理处理三者的关系,是有效应对舆情事件的关键。
一、什么是情绪舆情、事实舆情、动机舆情
(一)情绪舆情。主要是指对舆情事件涉及的特定人群、特定领域、特定标签产生了弱势同情、主角共情等情感而出现的一系列舆情层面反馈的总和。情绪舆情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舆情反复、排异和焦躁。情绪舆情是舆情事件中最容易引发公众情绪失控的部分,也是舆情应对中的最大难点之一。
(二)事实舆情。主要是指真实、全面、客观的事件信息在舆情层面应该呈现的舆情画像总和。事实舆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太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它是舆情事件的核心和内核,是舆情事件后续发展演变的基础。尽管舆情事件中常常伴随着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表象,但事实舆情始终保留着对事件本质的理性反馈。
(三)动机舆情。主要是指不同利益、不同立场、不同价值的不同群体试图借助舆情事件表达利己诉求,达到利己目的而形成的舆情反馈总和。动机舆情具有隐匿性,不易被察觉,但却是舆情后续折向、偏离、质变的主要风险来源。动机舆情往往通过煽动性言论或隐性操控影响舆论氛围,对舆情事件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二、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情绪舆情、事实舆情和动机舆情在舆情事件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舆情的整体面貌。
(一)情绪舆情与事实舆情。情绪舆情往往是舆情事件的表层现象,容易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情绪舆情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公众对事实的误解或忽视。事实舆情则是舆情事件的核心,是情绪舆情逐步褪去后事件的原本面貌。在舆情处置中,事实舆情是制定应对策略的基础,而情绪舆情则是需要引导和管理的重点。
(二)动机舆情与情绪舆情。动机舆情常常通过煽动情绪来实现其隐性目的。例如,某些利益群体可能通过制造情绪化舆论来引导公众关注特定问题,从而达到自身的诉求。因此,动机舆情往往隐藏在情绪舆情的背后,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识别。
(三)动机舆情与事实舆情。动机舆情可能通过扭曲事实或掩盖真相来实现其目的。例如,某些群体可能故意传播不实信息,以误导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因此,在舆情处置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揭露动机舆情的隐性操控,避免舆情事件偏离事实。
三、情绪舆情的影响
(一)推动舆情事件产生与扩散。通过唤醒公众情绪,如弱势同情、主角共情等,吸引公众关注,促使事件发展。同时,情绪化内容易引发公众兴趣,加速信息传播。
(二)影响舆情事件的走向和热度。情绪的强弱和方向引导舆论倾向,强烈且偏向某一方向的情绪会使舆论朝该方向发展,提升事件热度。此外,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质变,改变公众认知和态度。
(三)加剧舆情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绪波动干扰公众事实判断,使其难以理性看待问题,不实信息或片面观点可能因符合情绪倾向而广泛传播。同时,不同群体因情绪差异产生对立和冲突,使事件复杂难控。
(四)影响舆情事件的处置和解决。官方若忽视情绪舆情,措施可能与公众情绪冲突,导致舆情态势恶化。反之,关注并疏导情绪,可降低热度,促进解决。情绪舆情强烈反应还可能掩盖事实舆情,增加处置难度,阻碍科学合理方案的制定。
四、动机舆情的影响
(一)情绪操控。动机舆情常利用煽动性言论激发公众情绪,如愤怒、恐惧、同情等,使公众在情绪驱动下形成特定观点。当某一观点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关注和传播时,公众倾向于认为该观点正确并跟随。
(二)信息操控。动机舆情通过信息的片面呈现、夸大或扭曲事实来影响公众观点。例如,某些群体可能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或提供不完整信息,使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形成符合动机舆情诉求的观点。
(三)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场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其观点和态度往往能影响粉丝群体的看法。动机舆情可通过收买或操控意见领袖,使其发表符合自身诉求的言论,进而影响公众观点。
(四)社交传播。社交网络的算法和用户互动行为会导致某些信息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动机舆情可通过制造热点话题或煽动性内容,吸引公众关注和讨论,从而影响公众观点。
五、事实舆情的影响
(一)引导理性认知。事实舆情能够帮助公众理性看待事件,避免因情绪化或不实信息导致的认知偏差。在舆情事件中,情绪舆情往往容易引发公众的情绪失控,而事实舆情则能够通过真实的信息披露,引导公众回归理性,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二)增强公信能力。事实舆情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能够增强舆情管理的公信力。在舆情管理中,及时、准确地披露事实信息,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和猜测。这不仅有助于舆情事件的平稳处置,也有助于维护政府或机构的公信力。
(三)揭露隐性操控。动机舆情往往通过煽动情绪或扭曲事实来实现其隐性目的。事实舆情能够揭露动机舆情的操控手段,避免舆情事件被恶意引导。在舆情管理中,通过事实披露,可以识别和应对动机舆情的隐性操控,确保舆情事件的走向符合事实和公众利益。
(四)促进平稳处置。事实舆情是舆情事件后续发展演变的内核,是情绪舆情逐步褪去后事件的原本面貌。在舆情管理中,事实舆情能够帮助管理者制定系统性的实操方案,确保舆情事件的平稳处置。通过事实披露,可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减少情绪化反应,从而降低舆情事件的热度和复杂性。
六、舆情处置策略启示
在舆情处置中,合理处理情绪舆情、事实舆情和动机舆情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引导情绪舆情。在回应中体现适当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表达,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回应效果,避免因“沉默的螺旋”效应或“寒蝉效应”导致理性讨论被非理性情绪压倒的局面。通过权威发布并适当嵌入“情感议题”,打消公众疑虑,起到“疏导舆情情绪”的效果。
(二)披露事实舆情。第一时间回应关切,发布真实信息,解疑释惑,进行辟谣和澄清,把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出去,满足社会心理“事实层面”的需求。随着事件的进展,持续发布最新消息,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的全貌。快速澄清“高热传言”并通报处置进展,通过挤压谣言空间、展示负责任态度,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事件。
(三)识别动机舆情。通过深入分析和调查,识别动机舆情的隐性操控,揭露其背后的利己诉求,避免舆情事件被恶意引导。政府、媒体、公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合作、对话、互动,在相互协商中实现治理目标。借助法律法规来规范舆论场的秩序,对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制裁。
参考资料:赵华奇《舆商思维》第216页-217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