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近日,四川旺苍县双汇镇汶水村一棵有着25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枝干被人为修剪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虽然这棵古银杏树是当地村民高某某祖上栽植,但该树于2020年就被纳入全省古树名木名录并挂牌保护,属三级保护古树,权属为村集体。
因古树枝干上有马蜂窝,多次蜇伤高某某家人,且部分被啄木鸟掏空的树枝掉落对房屋造成安全隐患。
所以,70多岁的高某某在未向相关部门报备的情况下,擅自修剪了枝干。
事发后,旺苍县林业局对高某某及其家人破坏古银杏树的行为予以立案,将按相关规定查处。
三刀认为,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简单的对一棵树处置的争议,更是法理、情理与公共治理之间复杂纠葛的呈现,而这背后所映射出的种种声音,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大众内心深处对权责以及财产归属等问题的关切与焦虑。
从评论区的反馈来看,诸多言论对林业局立案调查这一行为表示不解甚至愤慨。
大家反复提及“能罚款的一拥而上!要担责的一哄而散!”、“自己家的树,修剪一下,怎么就是人为破坏了?”等话语,其核心诉求在于对权责不对等的质疑。
在老百姓的认知里,自家祖上栽植的树木,多年来悉心爱护,当面临马蜂蜇人、树枝掉落砸房等安全隐患时,自行修剪本是出于对自身安全和财产的合理维护。
然而,林业局的立案调查,让他们觉得自身权益不仅未得到保障,反而遭受了无端干涉,仿佛在面对一个只在罚款时才积极出现,而在解决实质安全问题时却不见踪影的管理部门。
有人拿“树砸到人了林业局负责吗?”这样的反问来表达不满,这是因为在古树存在明显安全隐患期间,林业局未能积极履行职责,如摘除马蜂窝、修剪危险树枝等,而当他们自行采取行动时,却遭到了惩罚。
这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在危险可能发生时袖手旁观,却在受害者自救时横加指责。
这种管理部门与百姓之间的权责矛盾,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公共管理部门的信任,也使得这起事件不仅仅关乎一棵树的命运,更上升为对公共管理体系合理性的质疑。
除此之外,古树的财产归属问题也是大家议论的焦点。
在这起事件中,很多人认为祖辈传承下来的树木,如同房屋等其他财产一样,应归自家所有,拥有完全的处置权。
尽管古树被纳入保护名录,但这一过程中是否充分尊重了原主人的权益,是否给予了合理补偿,也成为了民众争议的核心。
这一争议反映出在公共决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如何在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有财产权之间寻求平衡的难题。
如果仅仅以公共利益之名,忽视甚至侵犯个人财产权,势必会引发民众的不满。
不可否认,林业局的行为并非毫无依据。
古树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举措。
将古树纳入保护名录并进行监管,从长远来看,是为了确保这些珍贵资源能够得以延续,造福后代。
然而,遗憾的是。
林业局的治理方式显然未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这表明在公共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有合法的依据和良好的初衷,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互动。
或许,林业局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注重事后的处罚,而忽视了事前的宣传教育、风险排查以及与民众的协商合作。
如果能提前对村民进行古树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村民充分了解修剪古树的后果;或者在发现古树存在安全隐患时,主动与村民沟通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而不是等到村民自行修剪后才进行立案调查,那么这起事件或许能够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解决。
法治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严格的执行,更应蕴含着对财产权的尊重。
民众对林业局行为的质疑,实际上是对法治公平性的呼唤。
他们希望在法律面前,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无论是个人财产权还是生命安全。
而管理部门在执行法律时,也应更加注重法律的精神实质,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的合法权益,而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