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买菜时,我们总担心买到注水肉。
网购商品时,要反复检查生产日期,看评论。
说实话,这几年每次都很期待315,看到315曝光的黑心商家,没有一件不令全网全国人民愤怒,恶心反胃,无语,发指。
可是每次心里也不免犯嘀咕“这些事,真的只能靠315吗?”
卫生巾不卫生,连幼儿的纸尿裤都不能幸免,消防安全器材不安全反而助燃,虾仁强行增重,身份信息被售卖,每一个人都成了廉价商品。
难道315是照妖镜,日常监管是捉迷藏么
从昨晚到现在,看到新华社也好,人民日报也好,都是各种执法部门的行动。
这个被罚,那个责任人被控制,蜜雪被立案调查等等。
每次315一曝光,相关部门连夜查封、罚款,动作快得像演电影。
可问题是:“平时这些商家怎么过的?”
举个真实例子:某地早餐店被曝用隔夜油,315当晚老板连夜搬空店铺,结果半个月后又换个招牌重新开张——“查都查不过来,商家当然敢赌!”
所以现实生活中是监管人手不够?还是责任心丢了?
还有些地方“以罚代管”:查到问题罚点钱,罚完继续开——“商家算得清账,监管算得精明,唯独消费者当了冤大头。”
买到假的东西,想维权吧,门槛高得像爬珠峰!
买到了假货想投诉,先得自己举证、写材料、跑部门……“耗时耗力不说,最后可能因为‘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反观某些商家,靠送小礼品、发优惠券就能“摆平”差评——“规则明显在帮坏人,好人反而寸步难行。”
说举报吧,你可能电话刚打完,被举报人就给你打电话了。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就说为什么现在举报的都少了?
因为解决不了被举报人,遭殃的只有举报人。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吐槽,而是想问:我们的日常监管,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315是警钟,但生活不能总靠这一天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