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从《“00后”看两会》透视“两会〞时政报道的创新变革

2025-03-11

国家广电智库策划推出【两会观察】的系列文章,今天刊发从《<“00后”看两会>透视“两会”时政报道的创新变革》,主要关注主流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的创新实践和年轻表达,《“00后”看两会》的破圈传播成功案例也验证了“技术赋能+圈层共情+场景重构”这一传播公式在时政传播中的可行性。

 

两会报道中,江西广播电视台的系列访谈《“00后”看两会》,在展现了主流媒体在融合传播、青年化表达与技术赋能、文风上有一些创新突破性的探索值得关注。本文从创新亮点、传播逻辑、改变文风与潜在启示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创新亮点




1. 主体重构:让青年成为传播的“双向节点”


《科技创新站上C位》中,“00后”观察员孔令仪开启采访模式,在一栋有着上百个实验室、年轻人最集中的地方,采访“00后”科技工作者,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中,“00后”观察员陶佳琪走进实验基地,采访“00后”新农人,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传递出年轻一代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担当,为节目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时代气息。以“00后”观察员为核心,打破传统媒体单向宣贯模式,形成“青年问青年—代表答青年”的闭环。通过街采带货主播、科研人员等同龄群体,既保证提问视角的贴近性,又构建了青年群体内部的观点碰撞场域,消解了代际传播隔阂。

 

2. 技术破壁:虚拟交互重构对话场景


节目首次引入人形机器人“江小红”担任“智慧嘉宾”,不仅可以当场搜索大数据,还能现场即兴作诗,生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还有运用5G+AI虚拟技术实现“异地同桌”对话,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赋予两会访谈“未来感”;人形机器人以诗词唱和辅助政策解读,将传统文化符号与人工智能结合,既缓解硬核议题的认知门槛,又制造“科技+人文”的传播记忆点。

 

3. 议题下沉:从宏大叙事到圈层共鸣  


聚焦民营经济、AI、文化传承等与青年发展强关联的议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与“00后”开展对话。例如,《民营经济爱拼才会赢》中,今年参加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全国人大代表黄代放,同代表刘文峰一起,与“00后”深入交流如何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又如何让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满满;又如带货主播对应新经济业态、科研人员指向科技创新,将政策解读嵌入具体职业场景,完成“国家战略—个体发展”的意义勾连,激发“与我有关”的参与动机。

 


二、传播逻辑升级




从“政策翻译”到“意义共创”  实现话语转换,通过机器人诗词互动、青年创客案例等“软载体”,将政策文本转化为青年熟悉的语言体系(如网络热词、圈层文化),在互动中完成意义的二次生产,而非单向灌输。《“1269”产业向新》中,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要“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江西“1269”行动计划,谈江西产业升级既需要政策精准滴灌,也需要激发青年创新活力等。


情感联结使技术赋能的实现共情体验,AI虚拟同桌营造“面对面”对话的临场感,机器人嘉宾的诗词互动触发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热辣滚烫》中,人形机器人围绕两会高频词“融合”也“融合”了一把,现场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江西文物响当当,千年窑火炼瓷光。长征星火云端亮,非遗直播老表忙。青花碗里装幻境,红色基因代代传!”技术在此不仅是工具,更成为构建情感共鸣的“介质”,实现理性政策与感性传播的统一。

 



三、改变文风的新尝试


基层代表与“00后”大白话、家常话交流,使解读两会精神更接地气。《“00后”看两会》系列访谈中,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用大白话、家常话,甚至土言土语、网言网语,向“00后”解读两会热词。这种平实朴实的交流,让两会精神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如扎根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谭新萍谈到自己带水稻上两会展示上热搜,家乡通过引进颜龙安院士团队所选育的品种香禾优明月丝苗时,告诉“00后”:.“让好田种好米,增加农民收入”,“00后”新农人陈元昭则用网言网语回应:“我们用新技术种田,让土地也能‘潮’起来。”这样的交流方式,让“00后”更易理解两会精神,同时也让基层代表的声音能更加深入人心。

 



四、建议与优化空间




1. 可持续性:从“节点创新”到“常态机制”


节目需要避免两会期间“昙花一现”,也可延伸为常态化青年参政议政平台,如设立“00后观察团”跟踪政策落地,或开发AI政策模拟器供日常互动,保持青年参与的连续性。


2. 数据反哺:构建青年议政数据库


通过街采提问、云端互动沉淀青年关注热点,利用AI进行语义分析,生成“青年关切图谱”,为政策制定提供动态参考,实现“传播—反馈—决策”闭环。


江西广播电视台《“00后”看两会》系列访谈的实践,不仅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典型案例,更是时政传播范式创新的重要实验。其突破性意义在于构建了“青年参与式时政传播”的新模型,通过技术赋能与代际对话的耦合,实现了时政传播从“告知”到“对话”、从“覆盖”到“沉浸”、从“教化”到“共创”的深层变革。

《“00后”看两会》系列访谈的这一案例,也标志着主流媒体从“青年受众”到“青年主体”的范式转变,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两会传播的破圈,更在于验证了“技术赋能+圈层共情+场景重构”这一传播公式在时政传播中的可行性。未来,如何在内容深度、技术伦理与青年赋权之间找到平衡点,亦或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下一个破题方向。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广播电视台亦有贡献)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