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8
这张考卷太难!
过去两年
清零肯定是对的
新冠病毒出现以来,我国一直都在努力清零。从武汉疫情期的严格封城,到后来发现一起消灭一起。清零的决心从没动摇过。而且一度也神奇地实现了“绝对清零”的盛况。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居然没有一个本土感染者。当新冠病毒全球作孽的时候。当绝大多数国家医院爆满、经济惨淡的时候。咱中国人该聚餐聚餐,该旅行旅行,日子过得相当顺滑。2020年国庆,国内大概有6亿人出行,很多景点都爆满,而且大部分人都已经不戴口罩。当时美国疫情还在快速发展中,日增5万人,去世近千人,十分焦灼,不知如何是好。很多外国网友看到中国这番人山人海景象,都大呼羡慕。也有人预计“半个月后,中国肯定疫情大爆发”。然鹅,并木有。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很好地守住了病毒防线,几乎没有人死于新冠肺炎。而这两年里,全球至少有600万人因新冠去世。我们虽然也在防控中付出了一些经济代价,但跟国外比,显然小得多。所以,现在应该可以说:至少在2022年以前,我们的清零策略是对的。如果你家里有老人,身体不好,也没有打疫苗。而老人家现在还活得好好的。那么,应该感谢国家在过去两年,奋力把病毒挡在了国门之外。
02
现在到底还该不该清零?
时间来到2022年3月,局面骤变。上海出现疫情后,一时没防住,病毒扑棱了好大一片。万不得已,上海不得不用了最狠的招:全体封控。从4月开始,几乎所有上海人就都被要求足不出户,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天。然后各种魔幻事件就来了:有人突发疾病,却叫不到120,最后救治不及时,去世了。有人发现阳性,但方舱医院满了,被迫留在家里,让邻居忧心忡忡。有人年纪大了,不想去方舱,但半夜三更被强行带走。有人没了生计,生活入不敷出,在重重压力下选择自杀。有人吃光了家里所有的菜,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每天网上的魔幻故事,都让人很难相信这是2022年的上海。焦灼中,很多人开始渴望躺平:如果清零如此痛苦艰难,为何还要坚持?上海47万人感染奥密克戎,87例死亡,病死率很低。而因为封控死的人,可能要比新冠死者多得多。世上不止新冠一种病,不能为了防新冠,别的都不管了啊。而且现在大部分国家都放开了,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了。中国不可能一直严防死守,一直跟世界隔离啊。最关键的是,以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清零将非常艰难。你看,德尔塔时代,我们发现本土感染者,只要封一个小区,一栋楼、甚至一家奶茶店,就能控制住疫情。但是现在,曾经游刃有余的措施,渐渐失灵。上海已经封了二十多天,依然每天都新增2万左右。而长春也是整个城市严格封了一个多月后,才勉勉强强稳住局面。以后说不定哪个城市,稍一疏忽就又成了今天的上海、长春,又要经历一番水深火热。咱们之前说,疫情防控是在瓷器店里抓老鼠,最好是既抓住老鼠,又不打破瓷器。现在咱为了抓老鼠,啥都不顾了,一屋子瓷器都打成了渣渣,值得吗?
03
躺平?没那么简单
确实很有道理。但道理的另一边,也很有道理。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中国选择共存会怎样。可以先来看看国外现成的例子。当然,要看整体,不要看个例。我最近经常看到这种说法:“人在美国,现在生活完全正常,该聚聚该玩玩,疫情已经不存在。”“人在x国,身边不断有人感染奥密克戎,医院永远爆满,想去看看眼病,前面三千多人在排队。”他们说的可能都是真的。但对于疫情这种复杂的群体事件,个人感受基本没有代表性。所以我们还是要看整体。那国外那些已经选择和病毒共存的国家,整体情况怎么样?感染者肯定是在大量增加的。这是共存的必然结果。但是单说感染者有多少,其实没啥意义。因为如果毒性很弱的话,就算全体感染也没什么。所以毒性,或者说病死率才是关键。能不能共存,主要取决于它。先说一下,一般来说,流感的病死率大约在0.1%。而昨天,国家卫健委专家说,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平均是0.75%左右,约为流感的7到8倍。我查了很多最近各国的数据,大体是这样。那么,我们就面临两个非常非常纠结的难题:第一个难题:过去认为,如果新冠的死亡率超过2%,那就不能接受,必须清零。而如果低于0.1%(流感死亡率),我们就默认可以接受,因为事实上我们一直和流感共存。但是。如果病死率在0.75%,该清零还是共存?说直白点,一年死五十万人我们能接受,死一千万人不能接受,那死四百万人,怎么选?有点难。而这并不是真正的难题。第二个难题:真正麻烦的是,中国很难预判,共存后的会有多数人死于新冠。有个小知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04
无论怎么选,都是坏消息
其实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已经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了。清零和共存,都很难。我们现在的政策是清零,所以深切感受到清零的苦:没完没了的封控、核酸检测、限制出行、线上教学、关闭娱乐餐饮旅游场所……无数人的生活和生计都大受影响。但是。如果选择共存,也一定会有共存的痛苦。
05
最大的可能
如果非要做一个选择的话,我比较认同钟南山的答案:在动态清零中逐步开放。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眼下先保持动态清零,然后争取时间,为开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