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发展史

2024-12-03

一、创立期(东汉末年)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其有着神秘的气化学说、三名同心的调和论、阴阳五行的灾异说、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等思想,包含天地阴阳和神仙两个神学系统。《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中心思想是运用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为外丹经。五斗米道演变为天师道后成为道教正宗。这一时期的道教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汉代社会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1。

二、早期发展期(南北朝时期)

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葛洪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1。

三、多元发展期(唐宋时期)

唐朝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

五代时期
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但各皇帝对三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并且在尊奉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宋朝
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
四、流派定型期(元以后)
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五、衰落期(清代)
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六、受冲击期(鸦片战争以来)
社会背景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道教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西方思想冲击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自身内部问题
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七、现代发展期
建国初期
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土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道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的道教相关活动
学术研究相关
在1923年间,康有为、梁启超师生倡议,徐世昌出面捐资影印北平白云观藏版的《道藏》。之后守一子编辑《道藏精华录》一百种在上海出版行世。现代学者刘师培有《读道藏记》,他旅居北京白云观时阅读《道藏》并作记录。
修行团体相关
1936年间,陈撄宁在上海创办修道集团及中华道教会,主张实验修炼为务,其从学诸人经验汇编成《明道语录》行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