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你好,我是茴香豆。
近日,我回了趟老家,原因是村里有人过世。
按照我们这儿的习惯,村里有人办白事,外出打工的亲戚朋友都得赶回来帮忙。这次我也不例外,回来帮忙操持后事。
昨天,我被分配到一项任务:跟堪舆先生一起到公墓去寻找埋葬的位置。
几年前,有关部门在我们这里修了一个公墓,统一规定:不管谁过世,都得火化后葬在公墓里。当然,收费是少不了的。火化一笔钱,公墓墓地再交一笔,硬是从死人的事里拉起了一条“产业链”。
问题是,村里人根本不认可这个公墓。为什么?一是贵,火化和公墓费用加起来少说得几千块,这对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就是“割肉”。
二就是我们本地人关于风水问题又特别注重,所以不太愿意拿到公墓去安葬,都想自己找风水好的地方进行安葬。
于是,两个问题产生了矛盾冲突: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的强买强卖。另一方面,是村民的不愿意拿去公墓,想自己找风水好的地方进行安葬。
可规定是硬性的,不执行就会被罚。为了不被有关部门找麻烦,村里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假坟。
公墓那边买块地,立块碑,弄个假坟;真骨灰则偷偷埋到自己挑好的风水地。这一来,面子上应付了政策,里子也保住了传统习俗。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可笑的荒唐的景象,公墓90%的墓是空的,是假的。
更可笑的是,这事不仅村里人清楚,有关部门也清楚。他们过来检查的时候,也只是拍几张照片,填几张表,回去就算交差了。一切流程如此的完美无缺,大家都心照不宣,把假坟的戏演得一本正经,共同完成这场荒唐的闹剧。
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干脆让有关部门直接按人口收钱,钱交了,想埋哪埋哪得了。”一句话引得满堂哄笑,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笑声里藏着多少无奈。
假坟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荒谬的妥协:村民在掏冤枉钱保护传统,有关部门在制造假象维护政绩。看似两不相犯,实则互相伤害。
这事细想下去,实在讽刺得很。表面上看,村里人是在骗有关部门,可实际上,是有关部门在“抢”村里人。
一纸政策下来,强制要求村民买公墓,和土匪抢东西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大概是打了麻醉剂——形式主义这剂麻醉,让你感觉没那么疼,但肉照割不误。
而且,这种形式主义看起来荒唐,其实恶劣得很。村民辛辛苦苦干一年,挣的钱本来就不多,现在还得为了一个“假坟”掏这么多冤枉钱。
这些钱流进了谁的口袋?你说是用来维护公墓设施的,可那些空坟,谁去维护?归根结底,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村民是有苦说不出,只能用假坟这种方式自保。可有关部门就真的一点都不愧疚吗?假坟表面是个笑话,实际上是他们一个荒唐的缩影。他们不仅让村民掏了钱,还让大家心里越来越寒心。
假坟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村民和政策的冲突,但深层次却暴露了形式主义的巨大危害。
首先,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修公墓的初衷是为了节约土地,但现在大多数墓穴都是空的,公墓成了摆设。
这不但没有解决土地浪费问题,反而让土地白白荒废了。更别提那些“表面工程”里花出去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其次,这是对治理体系的腐蚀。形式主义的惯性在假坟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上级定任务,基层装模作样完成;上面只看数据指标,下面只管应付检查。大家一起演戏,最终的结果是政策越推越多,百姓越过越难。
更可怕的是,这种形式主义正在瓦解老百姓对制度的信任。政策表面上是为了改善乡村生活,但实际上却成了对村民的剥削和压榨。久而久之,村里人对有关部门的态度也变得冷漠,甚至充满敌意。这种不信任,才是社会治理的最大危机。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大家已经默认了这种“假装执行”的规则。有关部门搞形式主义,村民也用形式主义回应。这不仅仅是殡葬改革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完成任务,图个表面好看,谁都不管背后的实质是不是荒唐透顶。
说到底,这种假公墓的事儿,看似是个小问题,其实折射出的是更大的治理困境。有关部门喊着要为百姓谋福祉,结果却搞出了一场“做给上面看”的荒唐戏。这场戏害了谁?浪费的是公共资源,受伤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消耗的是老百姓的信任。
村里人只是想好好送走亲人,留个安心的地方。可就是这样朴素的愿望,在形式主义的土壤里被搅得乱七八糟。假坟是假的,可村里人演得心酸,有关部门看得心虚。
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并不只属于我所在的这个乡镇,而是我们整个县我所知的地方都是如此。
其它县市,我没有过具体的实际调查,不敢确定是否也是这样,不过,我猜测,应该也差不多。
但是,你能怎么样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场荒唐的闹剧一场接一场地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