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亲自下场抓“罚款乱象”,“芹菜案”得以昭雪!释放什么信号?

2022-10-25

维护好营商环境、开源节流,才是增税的正道

昨天,一位菜贩因售卖20元芹菜被罚六万的经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同情。

事情发生在陕西榆林,大致经过是这样的:一位果蔬店商贩,进购了7斤芹菜,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抽出两斤做筛查,结果在一个月后,蔬菜被检测不合格,要求小贩召回。

可商贩早把五斤蔬菜卖了,获利20元,票据隔了这么久肯定也找不到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就以无法召回、不能提供供货方许可证、不能如实说明进货来源等理由,对商家开出了6.6万人民币的罚单。

1

央视的事件陈述看得我血压飚高,这榆林市场监管部门简直是胡闹。拢共就七斤菜你抽两斤做检查,你还让人做生意吗?检了足足一个月才出结果?都早进化肥池了,你召哪门子回?

而且,我很难相信这个检测的真实性,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蔬菜放久了会生毒素。你要放个十五天可不测出食品安全问题?结合6.6万块的天价罚款,我完全有理由怀疑这部门在碰瓷“创收”。

对此,被欺负成这样的粮油蔬菜店主,即使在央视镜头前、面对国务院下派的督察人员,都只是卑微地先承认自己有错,不敢直言罚款金额不合理,而是委婉地说:“但我得卖多少吨芹菜才能挣回6万多?”

可见这些没权没势、上有老下有小、谁都不敢得罪的老实小老百姓,平时被这些酷吏欺负的多惨。在国务院督查组人员查阅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

“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只有几十或几百元。”

如果不是央视和国务院为她撑腰,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注定要忍气吞声地接受这无妄之灾。对于收入微薄的他们,6.6万或是努力半年的辛劳成果,说不定就能救老人一命、给孩子供个大学。

对于榆林市场监管局的领导们,6.6万只是在工作汇报会议上,用于构成“绩效”数据的一部分。副局长在镜头前挺着胸脯承认了“有点”问题,这样理直气壮地道歉,也不知是出于对权力的恐惧,还是对法律的敬畏。

但我不想对这位副局长说什么粗鄙之语。深谙“潜规则”的我,知道他不过是领导安排给记者的替罪羊。躲在他背后下命令的鼠辈,才是猥琐至极。我想问正局长此时在哪里?对“绩效汇报”给予肯定的市领导怎么不出来讲两句?

为什么邀功时有你们,承认错误时,就找个快退休的副局长出来应付事?难道是担心头上的乌纱帽不保?一般而言,我是不喜欢把话说的这么透的,但我的底线是,再欺负人不能欺负到穷苦人身上,一点损失就足够让他们痛苦万分,生而为人,于心何忍?

2


国务院和央视此次的配合行动,对于地方执法部门的警示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违背上级指示,雇佣大量编外人员、供养着无所事事的领导和正式工,造成了超负荷的财政支出,而为了收支平衡,就不得不设置起“罚款指标”。

以交通部门为例,从2009年开始,公安部就三令五申“坚决杜绝给交警下达罚款指标”。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交警出现乱罚款的问题,领导们总是一口咬定“相关部门并未下达罚款任务”。

2021年5月,交通运输部公开向媒体表示,会加快清查“乱罚款”的问题。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执法标准。加上这次督查组的行动,足见高层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这些信号意味着,某些人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敲打敲打了。

其实,乱罚款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地方政府在面对财政问题上,有滥用职权和懒政的动机。疫情给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所应当的路径是“减员增效、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办事的效率。

可如此一来,就要触及地方的既得利益者,使领导们无法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有些不老实的家伙,就开始用“罚款”这样的阴招增加财政收入。

2018年1月初,我曾实地暗访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亚布力阳光度假村事件”,亚布力管委会无端占用了知名企业家毛正华的阳光度假村12.6万平方米的土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多位知名企业家的集体发声。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才知道早在事件发生前,当地管委会就存在着严重的财政问题,除了占地之外,还粗暴介入企业经营,强行利润“分红”,可谓要多荒唐有多荒唐。而始作俑者管委会主任王敬先终于自食其果,因严重违纪下马。

类似这样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乱罚款往往会落在中小规模的商业经营者和无权势的底层身上,加剧社会戾气的同时,让经营者丧失投资信心,进而影响到“稳就业”。投资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税源的减少,长期看不仅不会增加财政收入,还会起到恶化的效果。

但是对于官僚主义者而言,行为只看短期利益,不会想到会给地方、国家带来怎样的损害。与官僚主义的长期斗争,不可小觑、不可松懈。

媒体链接